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31篇
  免费   321篇
  国内免费   37篇
管理学   2714篇
劳动科学   358篇
民族学   604篇
人才学   752篇
人口学   452篇
丛书文集   3110篇
理论方法论   1694篇
综合类   10485篇
社会学   7082篇
统计学   938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260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261篇
  2016年   314篇
  2015年   596篇
  2014年   2512篇
  2013年   1863篇
  2012年   2177篇
  2011年   2838篇
  2010年   2904篇
  2009年   2603篇
  2008年   2981篇
  2007年   1705篇
  2006年   1977篇
  2005年   1205篇
  2004年   1048篇
  2003年   613篇
  2002年   524篇
  2001年   494篇
  2000年   354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
"生活世界"研究对工匠精神培育具有重要影响.作为一种个体共同文化生活背景的互动及实践场域,"生活世界"具有先验性、实践性以及多样性等特征.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它可以通过铸就惯习、内省文化和净化理念等方式,使工人呈现出一种"尽心、负责"、"多元化视角"以及"善于坚守"等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生活世界"也易出现工人工匠精神未顺利实现障碍,原因与现代化术语垄断、工厂被视为一种替代生活方式以及人的理念异化等社会不良现象存在有关.要解决以上问题,形成新的分析视角,必须从建立更丰富实践理论体系、树立更正确社会分析目标和形成更浓厚"地方性知识"氛围等方面入手.由此,工匠精神才能得到更好培育,其分析路径也才能得到更进一步转化.  相似文献   
3.
分享经济中存在着一对耐人寻味的张力:一方面,"使用"(借用)从历史上劣于"占有"的地位一跃成为新的社会风尚,这一风尚指向(环境、社会)可持续性的愿景;另一方面,对个体自由选择、自我表达等无限推崇的意识形态穿越过消费主义时代来到分享经济时代,丝毫未受动摇,仿佛一种先在的绝对命令,其不可避免地指向更高的流动性(如更多的旅游机会或更远产地运输而来的食物)、更丰富多样的选项(如提供分享服务的平台应做到可供选择的物品应有尽有)乃至更多的区隔等等。在一个强调个体自由选择、主体性、自我认同的文化氛围中,分享经济就其本质而言可能非但不是反消费主义的,而却恰恰延续了消费主义的逻辑。  相似文献   
4.
5.
6.
进入风险社会时代,基层社会治理遭遇严重挑战。“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侧重于风险酿成危机后的善后治理,是“排山倒海”地危机应对,还是力量下沉、着力于细微之处的风险预警、社区应对和民众动员,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重大现实问题。倡导基层治理创新之于农村村落,迫切呼唤应时代之需的乡村生活共同体的重塑与再造。文章基于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对豫东南地区S县的田野考察,发现基于宗族构成熟人社会的乡村社区通过集体防疫抗疫、积极复工复产,宗族共同体集体行动和国家的疫情防控基层治理需要形成了内在一致性:一是宗族组织的积极动员与有效倡导,形成了基层社区早期防疫秩序的建构与表征;二是宗族组织建构了外出务工者可资利用的关系网络,强化了陌生人社会的社会资本的形成;三是宗族传统习俗的适时权变,带来基层社会内部治理效能的改善。宗族组织通过一种共同体生活维系的形式,服务于把乡村地域社会建设成为风险社会时代有恢复能力的共同体型社区,实现了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乡村共同体的重塑与再造。这种对国家基层治理能力有效补充的形式与内容,值得持续地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都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期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二者都把“生活”作为重要概念进行论述。从作为经济学哲学概念到作为社会批判概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生活”的认识经历了从对物质生产活动的重视到对无产阶级普遍贫困生活的揭露,从分析“生产生活”的异化到对“非人性”生活的批判,从“生活的手段”到消灭“非人性的生活条件”的思想历程。人类的历史是人类生活发展的历史。解决人的美好生活如何实现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活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这对当今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开启一种全新文明的生活形态的高度来理解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才能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