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8篇
丛书文集   96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300篇
社会学   2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老舍的幽默     
老舍先生的文学语言朴实无华而又幽默诙谐,具有很强的北京韵味,仅从他的几封信件中,就可窥见一斑。1930年5月,老舍辞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一职返回北平,暂时居住在朋友白涤州教授的家中。北平当时很有影响的文艺团体——"笑社"获悉消息后,当即委派作家陈逸飞登门造访。彼时不巧老舍正在午睡,陈逸飞不忍打扰,就留下一封信,希望老舍能担当"笑王"一角。第二天,陈逸飞就收到老舍的回  相似文献   
2.
3.
“杂语”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的,他认为小说的语言是“多语种现象”、“多声现象”,是把社会中不同的语言艺术地整合起来,描绘和表现整个实物和文意。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他把北京话锤炼成典范的现代汉语文学语言,并以现代汉语基本词汇为基调,植入方言词、外来词、成语、惯用语、詈语等,形成了多民族语言并存,特别是众多社会性杂语并存的风格,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兼容并蓄、异彩纷呈的语言画卷。老舍先生的语言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4.
正春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小时候,老北京城里过春节是非常讲究的,老规矩、老理儿也特别多。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响声,所以人们过春节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春节一般是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到正  相似文献   
5.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老舍以自己的方式坚持对中国文化进行批判和反思。在老舍的众多作品中,《猫城记》的批判意识最为显著。作者在科学幻想的基础上讲述了猫国社会和猫国人的生存方式与精神状态,以此来揭示当时病入膏肓的中国现实社会。文章在文化批判的背景下,从思想观念、文化教育、社会制度和外来文化的接受等方面对小说作了全面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本民族的思想心态和文化体制。这一主题对发掘《猫城记》在老舍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反思当下的社会现实具有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骆驼祥子》是20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创作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一个洋车夫的苦难史,描绘了旧世界如何把一个正直、好强好体面、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从肉体到灵魂都加以毁灭的过程。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并深刻揭示了产生这个悲剧的社会原因,同时展示了作者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  相似文献   
7.
老舍,原名舒庆春,满族正红旗人,生于1899年2月3日,逝于1966年8月24日。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他笔名还有舍予、絮青、絮予、非我、鸿来等。老舍著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龙须沟》、《茶馆》、《无名高地有了名》等文学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之一,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99年正式创立的"老舍文学奖",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  相似文献   
8.
老舍著名的诗化小说《月牙儿》,以第一人称内视点的叙述模式,表现了女性主人公"月牙儿"主体意识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女主人公颠覆了传统的女性道德规范,高扬了女性的主体精神。《月牙儿》表现了作者对女性独立主体的尊重,从而在以妓女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受北京浓郁民间文化、近代尚武任侠潮流,以及个人成长环境、个性气质的影响,老舍承继了传统侠义思想,不仅以"黄天霸"这一经典形象集中书写民间侠义,塑造战时江湖奇侠,而且将其发展为战时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赋予了武侠文化更为崇高的精神价值。抗战时期对以"黄天霸"为代表的侠义精神、民间价值观进行重新定位、思考,是老舍将传统思想进行现代性转换以期服务抗战的一种尝试和努力。这种关注战争的特殊"启蒙"眼光是老舍在"国族至上"理念下对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理性审视,也是战时老舍写作的特殊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0.
1930年代初期,老舍曾尝试译介美国学者伊丽莎白·尼奇的《文学批评》一书,最终未能译完全书,仅有四章译文刊载于《齐大月刊》及《齐大季刊》.学界以往的研究,倾向于将译文视为老舍在齐鲁大学期间为授课教学而引介的知识资源,然而,老舍的译介并非单纯的知识引介实践,其译文与译介发生语境之间存在显明的互文关联.在齐大的校园语境中,老舍的译文既流露出试图满足学院内部知识生产需求的努力,也以微妙的方式折射出他对于知识生产体制的态度与立场.若是将审视的视域从齐鲁大学的学院空间延展至1930年代的文艺思想领域,则老舍的译介实践也可被视为他对文坛论争所进行的一种间接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