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48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11篇
人口学   11篇
丛书文集   99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360篇
社会学   170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国后期,被动句式在古汉语中被广泛应用,《吕氏春秋》是这一阶段重要的语料之一。被动句在《吕氏春秋》当中使用时,传统标志被动句主要以"为"字句、"见"字句、"于"字句为主,它们占据了标志被动句的多数席位,同时也出现了少量的"被"字句、"乎"字句。而《吕氏春秋》被动句真正的主流是意念被动句,这是由主观意识感知的被动句,不存在被动标志词。研究《吕氏春秋》被动句,总结其中的语法特点,能够帮助我们把握先秦汉语被动句式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为了展示理念论的现实意义,柏拉图的晚期著作需要证明理念真实地存在于常人视域中并能指导人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基于这一理论倾向,发现《智者》的相关讨论开始诉诸于一种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该对话放弃讨论理念的形而上部分,转而关注作为判断根源的现象域,并尝试去挖掘一条从视域列举和排除到视域内部的判断悬置的还原路线,这一发现开启了理念论的现象学之维。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但近几年大学生自杀现象却在高校中一直存在,甚至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减少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发生已成为高校必须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心理筛查程序,并提出了干预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王雪梅 《现代交际》2014,(12):197-198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壮大,高职院校学生数量也随之增加,成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群体,为社会提供了大量优质的专业性人才。但是这部分群体年龄层偏低,对待事物的认识以及自身的思想意识不够成熟,存在执拗和偏激,在某种压力下易产生冲动心理,发生自杀和自残等惨剧,尤其是高职师范院校的女生。所以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走出心理误区和心理危机。这就给高职师范院校的工作提出了准则和要求,如何保护有心理危机的学生成了校方难题,同时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对大学生自杀风险进行分类,并重点分析性别、人格特质和父母教养方式对自杀风险的预测作用,能准确地筛查出自杀风险较高的学生,进行重点干预和辅导,防患于未然。研究结果发现,就自杀风险而言,女生比男生自杀风险更大些;人格特质中的稳定和忧虑,教养方式中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对高风险和次高风险组具有显著预测作用。潜剖面分析模型在自杀风险因子检测、不同风险类型的特征识别等方面适应良好、作用明显;大学生自杀与心理危机风险的检测内容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应将父母教养方式、个人成长经历、人格特质、生活应激、社会支持、抑郁情绪等多个相关风险因素纳入检测因子体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高校学生自杀事件屡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突发事件的影响和网络媒体的影响等,都是导致学生自杀的原因。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生自杀现象的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对生命进行多方位思考,"重"视生命教育、"开"设校园大学生自杀预防和干预机构等有效的对策来预防和减少自杀事件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7.
生命本身是一个随机事件,并不具有高尚的意义。进化的结果使人类可通过工作、家庭和人际关系等给予自己的生命以意义感。当我们的生活方式使脑内奖赏系统获得刺激,就会带来生命具有意义的感受,这种感受给人带来更好的生存机会。生存的欲望是一切生物体最具特征的属性,一些精神疾病患者缺乏这种欲望。自杀主要发生于精神疾病患者,它并非是基于自由意志的行为。抗精神病治疗和适当的社会交往可以预防自杀。由于不同个体有着不同的大脑,人们的生活方式就应该去适应各自大脑的特征。只要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对他人造成过多的伤害,政府就应该允许和保护人们自由地按照各自的方式生活。  相似文献   
8.
孙飞宇 《社会》2018,38(6):125-154
根据涂尔干关于自杀的定义,自杀必然意味着有意识的选择死亡。死亡只有一种对立面,即不死,二者之间没有中间项。所以,当涂尔干在《自杀论》中讨论自杀的时候,同时必然是在隐秘地讨论自杀的对立面,即自我保存。在《自杀论》的中译本中,这一隐秘线索的许多证据都被清除,导致书中“自我保存”这一线索在中文学界没有受到重视。本文尝试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来理解涂尔干的这一线索。他将不同类型的自杀视为不同道德的极端表达,在具体分析中常常采用一体两面的视角去讨论行动者在何种道德状态下才可能实现“自我保存”。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说明,涂尔干对这三种自杀类型的界定,以及通过这一界定所呼吁的道德状态,与他对社会学的界定有内在实质的关联。在这个意义上,对于涂尔干来说,社会学本身即是某种现代道德人格的表达,而这种道德人格对于现代性个体与社会学这门学科来说,都具有自我保存的效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福建、湖南与贵州三省1735名新生代农民工的抽样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滋生自杀意念是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危机的重要表现,而先赋性社会网络与自致性社会网络能有效降低新生代农民工生活中面临的“扭力”,为其遏制自杀意念进而防止自杀行为提供双重保护;而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滞后性”与对市民身份认同的“超前性”之间的结构性张力对其自杀意念施加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身份认同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网络与自杀意念之间的负向影响起着路径截然相反的调节作用。因此,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实现社会网络结构从“先赋性社会网络”到“自致性社会网络”的转换,并通过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与其市民身份认同的“同步性”,消除两者之间的结构性张力,是有效遏制其滋生自杀意念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寻查大学生自杀的原因之外,提出预防方法和措施也成为当代社会学者们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基于涂尔干的《自杀论》观点,可以从社会转型时期复杂环境、外来消极生命观影响、高校教育体制缺陷等社会因素对大学生自杀现象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减少和预防大学生自杀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