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96篇
社会学   1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8 毫秒
1.
现存元杂剧《西厢记》的最早文本出现在明代。有明一代,曾出现60多种《西厢记》版本,至今尚存40余种。本文主要介绍明代《西厢记》的佚本情况、部分目前暂不知下落的刊本,以及学界对其是否曾经存在仍有争议的版本。  相似文献   
2.
王实甫的《西厢记》充满了创造精神 ,他所张扬的“有情” ,极具民主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厢记》和《牡丹亭》被誉为我国古典戏剧的“双璧” ,不仅因为它们突破了前人关于爱情婚姻的主题内涵 ,而且分别塑造了崔莺莺和杜丽娘这两个各具时代特点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4.
论《西厢记》的插图版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厢记》插图版画是中国古代戏曲版画的缩影。它的发展经历了万历前、万历至明末、顺治至乾隆、嘉庆以后四个时期。其特点表现为 :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画家与刻工的联袂等。《西厢记》版画的流传在当时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和舞台演出的借鉴与指导价值。今天它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具有重要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元明清三代戏剧代表之作《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都渲染了女主人公的爱情追求,她们爱情追求的方式和理由虽各具特色:崔莺莺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杜丽娘超越生死的爱情,杨玉环维系政治式的爱情,但她们于爱情追求中表现出来的勇气与执著是同质的。她们情感追求之热烈,行为表达之大胆,个人意识之独立是旷古罕见的。她们对传统封建伦理纲常观念发出了强有力的冲击,体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女性个人意识觉醒的反映,这是她们爱情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调腔是流行于浙东一带的高腔剧种,新昌县档案馆和复旦大学图书馆藏调腔抄本有《西厢记》六折,除《佳期》一折为昆腔戏外,其余均出自元杂剧,反映的是明代中后期南戏声腔的杂剧演出样式。调腔《西厢记》存在明刊本所常见的曲文分唱现象,并在剧本上受到《南西厢记》影响,且曲文具有一定的版本价值。调腔《西厢记》演出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众多元杂剧中最优秀也是影响最广的作品,其前身是元稹的《莺莺传》和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迄今为止这三部作品均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界对于《西厢记》的英译本研究多有疏漏,因此对《西厢记》24个英译本进行研究,补正前人的遗漏,可以丰富我国《西厢记》翻译研究的史料。同时,在《西厢记》长达一百多年的翻译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征:早期以《莺莺传》翻译为主,中期主要是《西厢记》节译、选译和编译,后期以西方译者为主导中方译者为辅的《西厢记》全译本为特色。《西厢记》成功的翻译经验可为我国传统戏曲外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写了一篇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了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的恋爱故事。此后,不断有文人墨客对其进行改造与补充。其中,以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最为著名。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其内容、人物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改变,由于承载这一故事的文学体裁不同,加之不同时期社会思想文化的变迁,使得爱情故事要表达的主旨出现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6,(7):50-57
有鉴于英国汉学家程思丽在汉学研究领域所作出的积极贡献,并因国内学界对其鲜有研究之现状,本文选取她早期研究成果的代表性论文进行介绍与论析,以期形成对她在金圣叹研究领域成就和贡献的专题探讨。在介绍其人背景的前提下,论文着重论析程思丽在多元视野观照下的学术见解,从新的思路去探寻金圣叹阐释《西厢记》"隐藏意义"的风格、方法等,以资中国学者进行参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西厢记》的楔子有位于剧首和剧中的两种,位于剧首的楔子比较常见,一般起着交代背景、介绍人物等作用,第一本、二本、三本、五本中的楔子都起着此种效用;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的楔子非常特殊,它位于第一折和第二折之间,形式也极为特别,一般楔子都比较短小,而此楔子篇幅较长,笔者认为"王西厢"采用这种特殊的楔子写法,主要是为了过渡剧情或者是为了插入一段重要却不便于在折当中出现的故事。《西厢记》在体制上多有创新,一改一本四折为五本四折,每折还有重要的楔子,这些楔子补充了正文的情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