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篇
社会学   10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2008年5月30日,在美国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市的公园街区,78岁的老汉托里斯被一辆本田车飞速碾过,来往的路人却无动于衷,甚至连那些平日里相处甚好的熟人也袖手旁观。随  相似文献   
2.
本文指出我国应借鉴国外一些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有限度考虑我国“见死不救罪”的设立。  相似文献   
3.
对“见死不救”的法理学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中华文明,悠久的道德传统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发挥过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中国法制的不断完善,依法治国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单纯的道德诉求已不能满足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当纯粹的道德已不能达到其社会制衡作用时,就应该适时地将其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对人的行为进行强制约束。这也是解决“见死不救”现象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见死不救罪     
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贾谊有“见死不救罪”吗?在法律的世界里真的是有“见死不救罪”。如我国《刑法》第429条就规定了“拒不救援友邻部队罪”:在战场上明知友邻部队处境危急请求救援,能救援而不救援,致使友邻部队遭受重大损失的,对指挥人员,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实践中也判过这样的案例,如在1999年河南省某法院就将一名见死不救的派出所副所长判了刑。  相似文献   
5.
背景资料: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在佛山南海黄岐镇广佛五金城,两岁女童王悦一个人在家门口的巷子里玩耍着,一面包车将悦悦撞倒卷到车底。接着悦悦被一辆小型货柜车再次碾压。之后5分钟往来的十余个路人均见死不救,直到一位拾荒阿姨看到并救起悦悦。16日晚间,两名肇事司机均涉嫌交通肇事罪被警方刑事拘留。而小悦悦因伤情过重,救治无效,于2011年10月21日零时32分离开了人世。  相似文献   
6.
正在举国关注中,2011年10月21日0时32分,头上插满呼吸管的小悦悦终于辞世。1906年,留学日本的鲁迅观看幻灯片,看到日俄战争时,一个中国人给俄军做侦探被日军捕获,正被砍头,一群虽强壮但麻木不仁的中国人正津津有味地围观。此景深深刺痛了鲁迅,他于是愤然离开。  相似文献   
7.
世相写真     
《老年人》2012,(8):21
(1)在酒桌上办公,在办公室聊天;(2)在乡下砍树,在城里种树;(3)厉行节约一张纸,铺张浪费万亩田;(4)大街上见死不救,看言情剧涕泪横流;(5)在学校里把孩子管得服服帖帖,在社会上却要他开拓创业;(6)用越来越多的密码保护越来越少的秘密;用越来越少的怜悯,同情越来越多的穷人。——现实中习以为常的现象 解决小问题开大会,解决大问题开小会,解决重大问题不开会。——网上对"中国式会议"的总结 孩子5岁时给报了少年宫的班,7岁时给报了奥数班,15岁时给报了重点中学,18岁时给报了高考突击班,23岁时给报了公务员考试,32岁时给报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可怜天下父母心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见死不救"是不作为。然而,这种理解却不能充分地展现它的内在机制。按照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对行动的分类,"见死不救"这样一种不作为也可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动。尽管"见死不救"这一现象的发生受特定社会关系和社会心理的影响,是整个社会缺乏信任的一个缩影,但从行动主体的角度来看,未施救事实的发生只有两种可能:其一,能救但没有救;其二,不能救而没有救。"见死不救"行为的特征在于主体"不救意向"和"不救行为"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它能够被看作行动的一个重要理由。将"见死不救"视为否定性行动是一种更深刻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它将有助于唤醒人们的主体意识,主动成为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9.
王聪 《中外书摘》2011,(10):24-27
1964年.美国发生了一起有名的案件,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一个名叫基蒂·吉诺维斯的女子在凌晨下班后返回所住的公寓,就在即将到达公寓的时候,遭到一个歹徒的挟持,欲行强奸。这位女子大喊救命反抗,歹徒向她连刺数刀。一个邻居在窗口大声警告歹徒:“放开那个女孩!”歹徒闻讯转身就跑,但在发现没有一个人出来时,他又追回来将该女子打倒在地,又开始刺杀。  相似文献   
10.
陈鑫 《决策与信息》2011,(12):68-69
见死不救”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有责任的情形。这种情形是指“见死不救”的行为人具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而不作为,导致被害人受到伤害的情况。二是行为人虽然没有法定或约定的责任或者义务,但是有能力救助却不救助。对于第一种情形,大部分责任属于法律中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从而这种“见死不救”行为一般是作为“不作为犯罪”来处理。但对于第二种情形下行为人的“见死不救”行为,认识上则要复杂的多,本文对此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