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6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255篇
劳动科学   79篇
民族学   70篇
人才学   22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561篇
理论方法论   181篇
综合类   915篇
社会学   321篇
统计学   10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149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247篇
  2009年   329篇
  2008年   553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一年后收集的数据,对救灾工作的有效性以及救援的不平等性进行了评估,可发现:受灾者获得帮助具有随机性并且概率低,只有2/3的受灾者获得过生计方面的帮助,只有1/3的受灾者获得过财务或情感支持;在四个帮助项目(生计、住房、财务和情感支持)中,受灾者获得帮助项目的平均数是1.75;受灾者获得支持的程度不同,中国共产党党员获得的支持多于非党员受灾者,大多数汉族人获得的支持少于少数民族受灾者。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政府在救援救灾工作中是核心力量;在救援中着重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在救援中取得更大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族际关系问题是多民族国家难以回避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作为历经冲突后正处于重建状态的国家,阿富汗面临的相关问题就更加令人担忧,国际社会也面临被解释为族裔冲突的各种挑战。尽管族际关系问题在战前尚未构成关系到阿富汗国家存亡的政治因素,也非其社会冲突长期存在的唯一原因,但是自1992年以来却成为引发阿富汗武装冲突的主要原因。实践证明,阿富汗族际关系问题应由参与国家重建的各族自己去解决,未来阿富汗各族必须共同努力,反对族裔歧视的衍生和发展,只有这样其国家重建才能获得基本的运作前提。国际社会支持或反对某一族群利益诉求的举措,很可能成为该族群利用族际关系争取自身利益的实践,难以对解决阿富汗冲突有所助益。"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等治理观,为多民族国家和多样化世界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处理族际关系和纷繁事务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3.
从2003年伊拉克战争结束至今,中国一直积极参与伊拉克的战后经济重建。2003—2012年,中国侧重于帮助伊拉克恢复其经济的“造血”功能;2013年至今,中国侧重于将伊拉克经济重建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帮助其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在参与特点上,中国参与伊拉克战后经济重建具有以能源合作为主轴、多种参与方式并存,并大致形成了较完整的经济重建参与模式。中国实施的“援助+贸易”方式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感,也符合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国情。综合来看,中国参与伊拉克战后经济重建在改善伊拉克经济和民生的同时,也保障了中国的能源安全,进而为“一带一路”倡议在海湾地区实施奠定了物质基础、民心支持和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4.
5.
4月20日,芦山强烈地震两周年纪念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在雅安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探索“4.20”芦山强烈地震恢复重建新路子研讨会,中央和四川省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省内外专家学者和地震灾区、对口援建市负责同志齐聚一堂,共同研讨“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在芦山地震灾区  相似文献   
6.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胡适、罗隆基等人发起一场要求“人权”与“约法”的运动。学界一直以来大都视之为中国学人争“人权”的运动。然而在现代国家建构的视野下,“人权”、“约法”本为其题中要义,其时中国学人相关诉求的背后,更是他们之于现代国家的理解和建构规划。在这一意义上,他们批判、重建国民性,亦是为现代国家准备相应的国民性基础。因此,这场“人权运动”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国家意识觉醒和现代国家公民自我确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融入到现代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系脉之中。  相似文献   
7.
欧战属于近代意义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次大战,被舆论精英梁启超等描绘成西方文明的破产。面对巴黎和会的战利品瓜分时,中方参战,属战胜方,但收获的仍是任人宰割。欧战尾声中俄、德的社会主义运动呈现新的发展路径,受国人诸多期许。面对欧战之后西方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及中国社会重构的自我定位,其时研究系掌控下的《晨报》,在"他者参照"与"自我建构"这一世界语境中展开报道与评论,并将相当篇幅聚焦于欧战后的政治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启迪。《晨报》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去欧洲及东洋考察社会重建中的新思潮,为西方政治新思潮的中国化特别是社会主义认同作了诸多努力,意为中国政治重构乃至社会重建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对三江源生态移民的文化调适,学术界的理论支持明显不足,社会资本理论具有较强的阐释力,这既是新维度,也是新思路。梳理并分析生态移民社会资本拥存现状,找出具体的"短板",有针对性地加以完善,能加快移民文化适应的速度。  相似文献   
9.
10.
汉景帝末期,文翁掌蜀。文翁治蜀,以兴学的方式敦风化俗,促进蜀地融入一统天下。在“秦汉之变”的历史背景中,文翁之举的历史意义充分浮现出来。暴秦的二世而亡,促使汉朝统治者慎思国家治理之道。“汉家制度”由是浮现: “汉家制度”经三变而成,文翁正处在变局的第一阶段。他在蜀地的探索,不仅为一地治理模式垂范,而且为“汉家制度”的国家重建奠基。文翁成功地为中国重归大一统的政制探路。但从评价的角度讲,文翁身承的“汉家制度”,究竟是不是中国之为中国不可变更的制度机制,还是一个需要在历史维度进行再探讨的问题。如果确认古今之变的不可避免,那么文翁的历史价值便不能直接被视为现实效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