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2篇
社会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典小说又称“野史”,最早是由正史衍变生成,它不仅脱胎于史乘,而且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中国最早的小说家─—稗官是史官之属;中国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是史传性。  相似文献   
2.
由于网络数字技术的冲击,大量久藏深闺的文献资料流布天下,偶有引起认识或研究的混乱。《乌蒙秘闻》一书是许指严在民初"反满"思想的影响下,为生计考虑,以清初滇东北改土归流为背景创作的一篇传奇小说,本不足信。但网络上却较常见,有称"中外名著"的,有称"重要资料"的,还出现了专门的词条,这就对当前承担公共服务的图书馆等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相似文献   
3.
孟德楷  于瑞桓 《东岳论丛》2012,33(12):189-191
基于学术理念与文化精神的一致,明清时期的实学思潮与这一时期的史学呈现出相辅相成的互动态势.本文以该时期野史稗乘的极度繁盛为主线,围绕着史家主体意识的强化、“求真”与“致用”的张力维度、史家视野的扩张等方面,简要讨论了明清实学对野史繁盛的推动与规约.  相似文献   
4.
晚明社会险恶、国史不兴,知识群体忧时愤世却又无法找到救世之途,只得借助于野史笔记这种思想资源来表达社会主张和利益诉求.民间参与史事记载和历史评价反映平民社会走向成熟之际官方史观与民间史现的趋同.晚明史学"实录不实,野史不野"的独特景现正是对这一趋势的践行.野史笔记风行于世有利于自我意识觉醒、史家个性张扬、记事领域拓宽和主体权力扩张.  相似文献   
5.
由于宋初宽松的政治环境,所以宋人好做野史。到了两宋之际,因为特殊的时代背景,野史的创作达到高峰。秦桧第二次为相后,出于维护投降路线、打压政敌等目的,在高宗的支持下,全面展开禁野史的运动。然而,此次禁野史不管从过程还是结果来看都是不彻底的。  相似文献   
6.
说野史     
野史是中国史学遗产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作者多非史官,二是体裁不拘,三是所记史事大多出于闻见,四是记事较少忌讳。野史同正史相对而言,在发展过程中,正史的内涵趋于稳定,野史的内涵愈来愈宽。全面的和辩证的观点、历史主义的观点和批判继承的观点,是对待野史以及野史与正史关系的正确态度。野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重视治史的优良传统和史家自觉意识的不断增强,丰富了历史记载的内容,活泼了历史编撰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左宗棠刚直果断、慷慨激昂、是非分明、疾恶如仇,满腹经纶、经世致用、忧国如家。正史野史,都有好评。曾国藩评价左宗棠说:“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尽管,曾左二人曾老死不相往来,但该说的话,曾国藩还是说了。  相似文献   
8.
佛门皇帝杨坚的身世记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它产生于南北朝浓重的佛学背景及百姓对结束战乱的强烈希望,因而又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以后,在历朝的传说中,佛家的宗教色彩不断增加,政治色彩不断衰减,最后成为了文学创作的素材.对杨坚出生的传说进行梳理、分析和比较,既可以了解这个传说是如何从其本意出发并在其政治作用衰退以后以其趣味的特点演化成为文学创作的素材,又能从中看到我国古代志怪等演义小说与宗教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张子开 《江汉论坛》2007,(8):116-119
我们这里所说的"笔记"或"小说",乃传统定义,即产生于先秦、杂记个人见闻和观点等、形式随便、格式不定的一种著述形式.一般将之纳入"野史"范畴,而在文献著录时又被分裂羼进史部、子部乃至于集部.实际上,传统意义上的"笔记"或"小说"的范围要比"野史"大得多,尚包含了所谓"杂史"和"别史",且皆可视为史部文献.  相似文献   
10.
霍氏姐弟的《红楼解梦》前些年轰动一时 ,其最根本的观点是 :《红楼梦》隐写了“一部历史” ,实质上是“一部史书”。霍氏姐弟赖以立论的 ,主要有四大概念———“野史”、“史公”、“《春秋》微词”和“史家曲笔” ,但是他们根本漠视这些概念的文学意蕴 ,对其做了错误的理解。因此 ,《红楼解梦》建立在这些错误理解上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