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文明:技术与能源维度的初步解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态文明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也是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亦是对以往包括工业文明在内的诸文明形态的批判与扬弃。生态文明及其实践构序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包括其历史积淀的必然和生态时代的特征,特别是技术体系的保障和能源动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消费伦理与保护生态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英敏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3-7
生态危机与过度消费有关,为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必须树立包括节俭在内的新的消费伦理观. 相似文献
3.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派别问题,有多种不同观点.本文赞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绿色运动引发的两股思潮",并认为两者有共同点,也各有特色."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绿色危机产生的主要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态危机代替经济危机而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危机,应该克服异己消费,建立稳态经济模式,采取非暴力革命途径往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这些基本主张为人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但其以生态危机论替代经济危机论、技术取代论以及稳态经济论、西方中心论及其危机转嫁论等理论和实践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理论评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食霖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6):685-690
当代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危机理论,认为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实施生态转化战略,走向生态社会主义。客观评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对于我们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勤县生态危机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勤县生态状况日益恶化 :防风固沙植被萎缩 ,风沙侵蚀绿洲和农田 ,荒漠化速度加快 ,土地盐碱化严重 ,并造成部分农民的贫困。面对民勤严重的生态危机 ,我们应充分认识民勤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民勤绿洲的迫切性 ,合理调配水资源 ,并根据以水定地的原则 ,适当压缩耕地面积 ,退耕还林还草 ,运用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 ,抵御风沙 ,并采取生物措施对盐碱化的土地和草场进行治理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建立受益地区向生态保护投入地区的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6.
“经济人”与"生态人"的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与自然的关系原本是依赖关系与实践关系,"经济人"却将其看作利用与被利用、投入与产出的经济关系;囿于此,"经济人"的行为就必然造成生态危机.反思"经济人"行为,走出生态危机的出路是"经济人"与"生态人"的有机统一,即坚持"三个统一"坚持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统一,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化价值目标相统一,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相统一. 相似文献
7.
论生态危机的四种根源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危机的根源众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即市场根源、认识根源、科技根源和政治根源.主要从市场的成本分摊性、人类中心论、科技异化以及政治对致毁性技术应用的加速作用分别对上述四种根源及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生态政治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俊明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6-11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双重异化.和谐社会应当包括人与自然以及生态主义视野下的人与人的和谐,建设生态政治是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必要内容.生态政治不仅着眼于目前生态问题的解决,更是实现发展可续和生态公正的政治保障机制.建立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政府以及发展基层民主政治是目前建设生态政治的路径选择,三个方面各有意义,又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9.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进行追源,介绍其生态危机理论、异化消费理论、稳态经济模式理论和生态社会主义理论。这些理论为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供了支撑,但其用人与自然的矛盾取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用经济的"零增长"来压制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反对"暴力革命"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自然审美、艺术制作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穷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
生态危机亦即物的危机。物的危机深蛰在人对物的活动方式之中。当人普遍地、唯一地把物揭示为“抽象物”特别是“有用物”的时候 ,就遮蔽了物“自身”。生态危机就是这种遮蔽所带来的一个显见后果。环境保护根本上是对物的保护。最好的保护就是要使受到如此遮蔽的物重新作为“自身”来存在。而自然审美正好昭示出一条使物回到“自身”的道路 ,正好公开出物作为“自身”存在的现象实情。这正是一种本然意义上的自然保护。普遍持有这样的态度和方式 ,乃是通向危机消除、缓解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