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和谐社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54-57
“和谐社会”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社会对社会的追求和认识,它历来被视为理想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和谐思想非常丰富,按其主要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七大部分,即生态和谐思想、政治和谐思想、经济和谐思想、文化和谐思想、社会和谐思想、人伦和谐、世界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2.
制度伦理是以德治国的实践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制度伦理兼具制度与伦理的特性,这使得制度伦理能够顺应社会结构转型的需要,成为走出伦理困境的路径依赖。制度伦理取代个体伦理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以德治国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3.
关于"以德治国"思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传林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8(6):39-42
认为"以德治国"就是要以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我们的党员干部和人民,治理国家.它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加强党对道德建设的领导,抓好政治道德建设,坚持以德治政,从严治政,深入开展道德教育,积极营造有利于加强道德建设的舆论文化氛围.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文章还提出了"以德治国"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詹国文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5):21-23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主体是“治者”,即治者从治国时要“依法”、“以德”,重在强调治国主体的义务和责任;二者从运行关系上看,并不是平行的,以德治国为依法治国服务,以德治国的关键是建立以“崇尚法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二者统一于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5.
王新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4):408-413
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分为外在制度与内在制度。前者的刚性与建构性特点决定了它在以强力对社会行为的塑形方面作用显著,但一切皆施以强力未免矫枉过正。后者的演进性特点使得它可从内心对人们的行为作出规范,有利于降低社会成本,但缺乏有力的惩罚力度。二者的作用范围时有重合但各有所长,彼此无法替代,构成互补与合作的关系。这两种经济学眼中的调整手段运用于实践中则分别对应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相似文献
6.
吴朝文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3):60-64
“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为更好地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 ,在新形势下的德育教育中 ,必须坚持德育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坚持“德治”与“法治”并重 ,并以德治为主导的方针 ,坚持紧密结合实际 ,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7.
8.
以德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深刻领会"以德治国"这一治国方略的深刻内涵,对于我们更加自觉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特别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大力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吕文硕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4):9-12
以德治国首先要以德治"官",这是领导干部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以德治"官"的关键是以德治权.加强廉洁从政道德规范建设、加强对领导干部的道德教育、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规范领导干部道德行为的制度建设和净化领导干部队伍,是以德治"官"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