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桑玉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8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由于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充分发育,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几乎完全受到人与人的关系的制约和支配。而从社会层面上来理解人与人的关系,其核心的问题就是政治关系,其他所有的关系都是受到政治关系支配和制约的。因此,和谐社会的本质在于人的政治生活的和谐,要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于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一定形式的社会结构、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在社会政策中贯彻公平与正义的核心价值、明确政府的角色和职能定位等等,是和谐社会之政治基础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浅说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邓伟志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2):5-13
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是"一鸟两翅"的关系,是从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转变的重要体现.和谐社会是包容共生、结构合理、规范有序、运筹得当的社会.中国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有社会均衡论等多种理论支撑,又是对国外理论的突破、超越和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重要的是协调阶级、阶层关系、城乡关系,要建立社会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邓子基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41-4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命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一脉相承,互相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各种“和谐导向型”改革必须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谐导向型”对公共财政改革也具有若干原则要求。“和谐财政”是“和谐导向型”改革对公共财政改革的具体体现,它通过体制和谐、政策和谐与运行和谐这三方面的建设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论循环经济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冯之浚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9(2):5-13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试论和谐社会高校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张育琳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3):110-112
中央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决策为建立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指明了方向。按照中央指示精神审视师生关系的现状,探讨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对策,是高等学校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李黔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5-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并且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不但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站在和谐社会的高度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我们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通过探讨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提出了基于和谐社会理念的新农村概念,并分析了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意义。为了考挂和谐农村建设的成果,本文基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构建了评价和谐新农村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简要介绍了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的运用步骤。 相似文献
8.
论协商民主的实质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火林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4)
协商民主把协商从政治手段上升为制度安排,把协商主体从精英扩展为广大公民,促使现代民主从注重偏好的聚集转向注重偏好的具体形成过程,是一种更具有实质民主意义的新型民主形态。协商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协商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9.
关于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果可以从物质文明建设水平、政治文明建设水平、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社会文明建设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五个方面综合反映出来。围绕这五个方面,文章建立了由四个层次、50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一套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用模糊隶属度函数方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用线性加权和函数方法计算综合评价结果的对和谐社会构建程度综合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走向和谐——当代中国的公民社会探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4):105-114
公民社会是一个原本由西方学者提出、用来研究西方社会的理论,同时也是具有不同意义和多种规范性词义的理论概念。我们可以对公民社会的理论和概念作结合中国社会实际的选择和发展。在此,公民社会是指包含了由个人、民间团体之间的自愿安排来组织的若干社会生活领域的政治共同体。我们可以从规范性的角度概括出它的若干特点;在中国存在着中国公民社会形成的动因;从描述性的角度,中国公民社会开始萌发。同时,它也面临着一些困难,法治是解决这些困难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