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刘期家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2):58-64
劳动并不必然产生商标权,不能作为商标权产生的直接依据.商标权是个人意志与社会公共意志相结合的产物;社会公共意志对取得商标权的个人意志的认可,对于商标权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公共意志对取得商标权的个人意志予以认可的根源,可以从伦理学的视角进行分析.赋予商标专有权是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必要手段,符合正义要求,具有深厚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执政“合道德性”是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之一。执政个体的合道德性,即作为执政体系组成者和执政活动实施者的具体的个人,其个体伦理取向符合道德规范。具体内涵包括建立在公平、正义、人道这一执政整体伦理基础之上的廉洁、勇敢、诚实等方面。执政个体的合道德性影响到民众对于政党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和执政信誉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揭示道德教育个性化的当代语境,运用马克思主义个人观,分析道德教育个性化的真实内涵,进行道德教育个性化的架构,以期实现道德教育个性化的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对于医疗腐败必须坚持以德治医的方针和相应模式。既要重视个体道德建设和制度伦理建设,也要用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来融洽医患关系。个体道德建设着重于医务人员的个体向善,制度伦理建设则着重于制度的正义诉求,和谐社会则着重于社会监督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个体伦理政治”、“制度伦理政治”是政治伦理的两大基本类型。其中,任何一种类型在政治伦理的历史展开中都具有其发生学意义上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但都必须扬弃与超越。本文主要从五个层面具体地分析了两类不同的政治伦理之别,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立足于“制度伦理政治”,彻底摈弃“个体伦理政治”的思维,贯彻“制度伦理政治”优先的根本原则,同时又吸收“个体伦理政治”中强调个体道德修造的合理之资源。惟有如此,社会主义政治伦理的成长才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黄丽莎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1):74-79
“人性解放”的神话使传统的具有普遍性的伦理道德受到极大冲击 ,审美化生存使普遍的伦理道德个人化风格化了 ,但随之而来的并非是生命解除束缚后的自由和幸福 ,竟是生命意义的枯竭 ,这也是中西方思想界进入现代后面临的共同精神危机。而在 2 0世纪的中国作家那里 ,他门随着一己的生命感觉所触摸到的个体伦理的困境也许是无意识而为之 ,但却更尖锐地预见了现代启蒙所衍生的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崔景明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1):101-105
文章叙述了道家个人伦理的基本内容为自知知人的伦理感悟、多付出少索取的自律原则以及交友的理论原则 ,进而阐述了道家的个人伦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指出运用科学的方法 ,坚持正确的原则 ,就能使道家伦理思想有益于世道人生 ,服务于人类 相似文献
8.
倪愫襄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7(2):15-18
制度伦理有着与个人伦理、伦理制度研究不尽相同的领域。制度伦理是对制度主体的伦理要求 ,是对制度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的合伦理性思考 ,也是对制度安排、发展与创新的道德评价和伦理评判 相似文献
9.
余权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1):37-40
“十七年”与“文革十年”通常被认为是新时期以前。在这二十七年中,其文艺思想在总体上体现了国家(政党)伦理的价值取向,但过度地强调国家伦理的价值诉求导致了形式和内容上的单一化,并与潜在的个人伦理(人道情怀与艺术规律的追求)产生冲突,从而引发难以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