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64篇
社会学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因特网在中国的普及应用,网络媒介正以不可阻挡的势头,迅速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以后现代性社会特征为出发点,重点分析了中国网络传媒日益显现出的后现代化趋势,并对这一现象背后所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做出反思,指出中国网络媒体在新时代和新形势下,应当坚持理性武装下的伦理道德,立足自身现代性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够规避诸多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2.
虚拟现实作为当下的一种高端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探寻建构适于老年人的虚拟现实娱乐系统的过程中,庄子的“坐忘”和马哈礼师的“超觉静坐”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坐忘和超觉静坐所具备的身心效应是一种潜入内在的生命表征,这与虚拟现实所带来的身心沉浸状态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它们这种内在的相关性给予我们勇气和力量去构想一种坐忘式的虚拟现实娱乐系统,它是面向老年人的,并且具有激发创造力、激活潜能、促进健康等效能。那么,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的现实背景下,此种探讨应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宗白华美学是中国现当代美学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因其具有融会贯通的中西比较 ,注重感悟的规律探寻 ,深入骨髓的生命沉思 ,雅俗共赏的诗化语言等独特个性而放射出永久的异彩 ,为当代美学研究提供了无尽的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4.
中晚唐江南诗僧在唐诗作者群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被称为"会稽二清"的清昼、清江,又是其中的佼佼者。文章论述了"二清"名称的由来、"二清"的交游、其诗歌手法在入静、诗禅互喻、意境表现等方面对于中晚唐僧诗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对亚里士多德的闲暇观进行分析,指出其闲暇观与其幸福观紧密相连,从闲暇与幸福、闲暇与节制、闲暇与财富、闲暇与教育、闲暇与消遣等多重关系中凸显出来,表现为一种自足的、节制的、符合适度原则的沉思活动,认为亚里士多德的闲暇观对现代社会人们追求闲暇幸福的生活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6.
90年代以前,法院调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承担了大部分的解决纠纷的功能,但也由此而造成了一些问题,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成熟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法院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法院调解却遭到了冷落与质疑。文章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了我国法院调解前后地位变化反差的原因,并指明了法院调解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哲学陷入困境的原因在于我们以非哲学的方式教授哲学,哲学有自己的特点,哲学的特点就是沉思和分析。哲学本身是一种本体的或形而上学的思;哲学是一种面向前提的思;哲学是一种面向生活世界的思。哲学应体现出对智慧的追求,对人的价值、意义的思考,以及对时代的关注,应引导学生学习哲学的思维方式,进入哲学活动的世界。  相似文献   
8.
茶禅论     
禅,是中国禅宗的一种思维方法;茶禅,乃是以茶参禅的一种人文境界,一种艺术境界。茶禅联姻,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是中国茶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关于“茶禅一味”的总体研究,应该是中国茶文化研究和佛教文化研究共同关注的重大命题,然而至今尚无甚创见。  相似文献   
9.
五代吴越国高僧永明延寿是唐宋之际中国佛教转型时期的重要人物,其思想与事迹对吴越佛教乃至中国佛教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通过考订永明延寿的有关生平史料,择取其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西湖"官钱放生"、天台习禅与课诵<法华经>、与钱王之密切交往等事件及其融合会通的思想主张,以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及视角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永明延寿与吴越佛教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介绍后人道主义的基本理念、分析后人道主义与后现代文学关系的基础上,对美国后现代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诺贝尔奖演讲词和她的小说《宠儿》与《所罗门之歌》所体现的语言观进行后人道主义解读:莫里森对于语言暴力和大男子主义、种族主义和一神论的宗教语言的批判,对于语言本质的反思,以及对于语言力量的创造性运用,体现了作家对语言的后人道主义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