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卢庆杰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7-56
一种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必须是能被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当前,中国人民银行对经济的调控正由直接方式向间接方式转变,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信贷政策、再贷款、再贴现,以及外汇市场的调控.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仍存在以下问题:信贷政策仍具有行政性色彩;准备金率影响了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公开市场业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汇率制度影响了外汇操作工具的运用;非市场化利率影响利率调整工具的效果.文章指出,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运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2.
货币政策效应的微观基础研究--我国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对居民消费储蓄行为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以期揭示影响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基本要素及其影响机制。分析发现我国现阶段决定居民消费储蓄的最主要因素仍然是居民收入,但必要生活水平对消费行为有重要影响;对利率敏感度较差的工薪收入在居民收入中比重甚高,而对利率敏感度较高的金融资产收入比重甚低;决定居民消费储蓄的收入主要为持久性收入而非暂时性收入;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上升和风险意识的增强,导致预防性储蓄增加。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我国居民消费储蓄对利率的敏感度较低,货币政策效应下降。 相似文献
3.
金融海啸与中国经济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吴敬琏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1):0-52
这次金融海啸的性质是整个世界金融体系的危机。世界金融体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危机,有以下三个层次的原因:(1)1970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世界货币体系由不受约束的美元所主导;(2)美国经济储蓄率过低,向全世界举债来支持高消费水平;(3)美联储一直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松弛的金融监管支持美国资本市场的繁荣。这就使美国经济,进而使世界金融体系中充满了虚拟财富的泡沫。局部泡沫的爆破,会触发整个体系的危机。
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深深地融入了全球化的进程。在前20年中,中国有效利用了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储蓄不足的特点,采取出口导向政策,用大量的出口需求弥补由粗放发展方式造成的消费需求不足,实现了长时期的高速增长。然而,近年来出口导向政策未能及时作出调整,使外汇存底大量增加,而外汇占款大量增加和流动性泛滥使得中国金融体系中也出现了大量泡沫。
由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这场世界金融海啸主要在以下两方面对中国经济形成冲击:(1)金融海啸的冲击促使中国金融体系中的泡沫破灭,虚拟资产的消失造成流通性短缺和某些企业资金链断裂;(2)国际市场购买力下降造成中国出口订单的减少,使企业倒闭和失业增加的危险增大。对此,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应对。在国际上,应与各国通力协作,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同时通过共同的努力,构建新的世界金融体系。在国内方面,虽然短期政策的着力点可以放在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克服困难上,但是根本解决之道还是要通过进一步的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货币需求实证分析与区域货币政策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实证方法分析了中国短期货币需求函数 ,寻求影响近期中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透视了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货币需求方面的差异的主要因素 ,并从区域货币需求差异论证了区域货币供给的区别 ,由此提出了思考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货币政策要发挥作用,必须通过其传导机制来实现.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大大削弱了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基础,使货币政策传导需要考虑的因素多元化,传导途径变得复杂化,基于此,提出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框架,探讨了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的各个要素的影响,指出金融创新改变每种传导渠道的相对重要性,使货币政策传导同时受到加强和削弱的效果,即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具有非平衡性. 相似文献
6.
宽松货币政策、流动性过剩及影响:以美国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东风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123-127
流动性的本质要素是货币.宽松货币政策使得经济主体将短期资产替换为收益更高的长期资产,由此引发流动性过剩,造成资产价格泡沫膨胀.2000年以后美联储开始实施宽松货币政策,这一政策导致了流动性过剩,吹大了房地产市场泡沫.并带动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及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市场繁荣.流动性过剩下的房地产泡沫膨胀及随后的泡沫破裂是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环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指出西部大开发对 2 1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即从近期看 ,西部大开发是实行积极财政政策 ,扩大内需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长远看 ,西部大开发是实现地区间协调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分析了东部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西部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金短缺现状及借鉴国外支持不发达地区发展的经验的基础上 ,从金融环境角度 ,提出了发展西部经济必须实行财政、金融政策倾斜的观点 ,实行差别化法定准备金制度 ,差别化利率政策 ,设立区域性金融机构 ,改善票据结算环境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中国外汇储备增长下的货币政策调控困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康立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96-100
外汇储备是体现和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汇储备与货币政策内在的逻辑联系;外汇储备变动会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产生冲击,引起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冲突。我国应改革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加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力度,促进国际收支结构平衡,以提高货币政策实施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紧缩与扩张性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货币政策的不对称效应既体现为紧缩性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同,也体现为货币政策在不同地区的影响力度、时滞和持续时间的差异.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对我国近20年来的紧缩与扩张货币政策时期的区域效应进行的实证检验发现:紧缩性政策在西部地区的效应更明显,而扩张性政策对东部经济的影响更突出.这表明,紧缩性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差异导致我国近20年区域间经济的差距进一步加大.所以,中央银行应该采取适当的差别政策措施,以促进我国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开放经济下的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模型分析表明,在“十一五”期间我国会出现中央银行的正常基础货币增加无法满足外汇储备增加的局面,迫使央行只有通过持续发行债券来抵补国外资产与基础货币的差额,这势必会导致恶性的通货膨胀。建议中央银行适当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空间,在适当时候考虑实现我国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完全可兑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