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5篇
统计学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1.
可转换债券与公司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金融创新的产物,可转换债券(以下简称转债)在我国的实践已有12年时间了。国内外金融理论普遍认为,转债的出现有利于提高公司绩效。那么,在我国特有的制度背景下,在上市公司“圈钱”成风的证券市场中,转债能否独善其身,充分发挥其作为金融衍生工具的独特优势呢?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一、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后的绩效表现(一)研究设计本文以2000-2003年发行转债的22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选取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现金流、主营业务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净资产收益率等5项指标作为公司绩效评价标准,对转…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零息回购转债在制约经理人投资不足或投资过度方面的性能优于“增发后回购”、股转债等其它国有股回购方案。并且,无论国有股减持后是否仍占控股比例,股东是否决定赎回权的行使对零息回购转债制约经理机会主义的作用没有影响。不同于股转债,零息回购转债另一个优点是避免了巨额现金流出,不致令上市公司在回购后承担过重的利息负担和过大的财务风险。  相似文献   
3.
吴作凤 《管理现代化》2013,(1):91-93,100
文章以2006-2009年中国资本市场发行的分离交易转债为研究对象,剖析此类债券的融资机理。研究发现认股权证行权结果呈"哑铃形",分离交易转债的二次融资差异显著,其中市场风险和发行公司的规模、业绩、成长性是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马钢”可分离转债定价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可  李昕 《管理学报》2007,4(6):815-819
以国内首支认股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马钢可分离转债为样本,从实证角度对其进行了定价分析。考虑了这次可分离转债的特点,采用历史波动率、GARCH(1,1)模型波动率和隐含波动率3种不同估计方法来计算波动率,利用修正的B-S权证定价模型进行转债权证部分定价,并和市场真实价格进行比较,详细分析比较3种波动率的定价效果。在运用修正的B-S权证定价模型时,考虑了公司总股本价值因可分离债券发行的增加,同时采用公司股权波动率进行计算,检验了修正B-S权证定价模型对马钢认股权证定价的有效性,实证证明采用隐含波动率或GARCH模型具有较好的定价效果。  相似文献   
5.
可转换公司债券条款设计的合理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5年5月可转债市场中闹得沸沸扬扬的可转债事件入手进行剖析,分析我国可转债条款设计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暴露出的一些问题,着眼中国市场发展的实际,对可转债条款的设计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能对中国可转债市场的发展有些帮助。  相似文献   
6.
基于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的中国可转换债券定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基于样条函数模型推导出无违约利率期限结构,进行有效性检验;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可转换债券推导出违约利率期限结构,并与无违约利率期限结构对可转换债券的定价效果进行比较;针对目前国内可转换债券定价均假设利率恒定、没有考虑利率变化的现状,将无违约利率期限结构与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相结合,提出了可转债定价的一般模型,并用此模型对歌华转债进行定价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均存在一定的偏差,可见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对中国可转换债券定价相对有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