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利普斯、舍勒和施泰因论同感和同一感
引用本文:郁欣.利普斯、舍勒和施泰因论同感和同一感[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3):106-114.
作者姓名:郁欣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讲师(广州510275)
摘    要:“同感”和“同一感”构成了舍勒和施泰因同感现象学的基础。从利普斯所举的杂技演员的例子,施泰因用她自己的、基于“本原性和非本原性”之区分的同感概念驳斥了利普斯的“同感”概念,并由此创造性地区分了“同感”与“同一感”。这一区分极大地影响了舍勒,以致他修改并扩充了他有关同情的著作。尤其是,他将“同一感”作为第四种类型补充到交互主体的情感行为的分类之中。但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舍勒的“同一感”概念完全不同于施泰因的“同一感”概念。在互动中,施泰因和舍勒在不同方向上成就了各自的理论。他们都在对“同感”和“同一感”概念的澄清中,展开了一门广义上的“同感现象学”或“交互主体性现象学”;同时,又由于他们各自对于相关概念的不同理解,最终他们也开展出不尽相同的局面。

关 键 词:同感    同一感    施泰因    利普斯    舍勒    现象学  
收稿时间:2013-11-05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