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文献(共20条): |
[1]、 | 王红.论少数民族文论对中国文论现代转换的意义[J].天府新论,2007(4):124-127. |
[2]、 | 李春青.论发掘中国古代文论现代意义的可能途径[J].河北学刊,2005,25(4):147-155. |
[3]、 | 包兆会.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J].江海学刊,2001(5). |
[4]、 | 张明.中国古代文论意义阐释的生存论维度[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30(5). |
[5]、 | 郭云.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化[J].重庆师院学报,2010(4):62-65. |
[6]、 | 邓程.论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J].南京社会科学,2003(10):55-62. |
[7]、 | 朱旭晨.中国现代女作家传记写作综述[J].学术界,2006(5):270-274. |
[8]、 | 付小笠.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文论论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3(10):52-54. |
[9]、 | 陈良运.找到古代文论现代阐释的一把钥匙-从童庆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说[J].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2,19(3):10-17. |
[10]、 | 李春青.中国文论传统及其现代命运[J].学术月刊,2005(9). |
[11]、 | 王一川.汉语形象与中国现代文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25-28. |
[12]、 | 刘明琪.学术良知与中国特色当代文论的建设──论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文艺思潮”价值和意义[J].人文杂志,1998(2). |
[13]、 | 顾祖钊.略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J].人文杂志,1997(2). |
[14]、 | 张惠珍,段艳丽.论伍尔夫对中国女作家的影响[J].河北学刊,2012(4):108-110. |
[15]、 | 赵慧平,高洪岩.《文心雕龙》文论体系建构的现代意义[J].北方论丛,2002(4):73-76. |
[16]、 | 江宁康.论西方现代文论中的先验主义[J].南京社会科学,1993(5). |
[17]、 | 谢碧娥.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到西方文论的中国转化[J].河北学刊,2004,24(5):115-118. |
[18]、 | 曹顺庆,付飞亮.论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有效性——对“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的反思[J].甘肃社会科学,2013(1):117-121. |
[19]、 | 曹安娜.女性书写中的现代都市--新加坡华文女作家与中国女作家比较[J].甘肃社会科学,2004(4):159-162. |
[20]、 | 王永生.关于编选中国现代文论的断想——《中国现代文论选》(修订本)前言[J].贵州社会科学,198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