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论抗战时期中国文学的“非虚构”书写
引用本文:赵学勇,魏欣怡.论抗战时期中国文学的“非虚构”书写[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94-106.
作者姓名:赵学勇  魏欣怡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红色文艺与百年中国研究”(21&ZD26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红色中国的域外书写及传播研究(1934—1979)”(21AZW019);
摘    要:作为引领抗战时期文学潮流的“非虚构”书写,在展现中国革命与抗战思想文化的价值体系、精神指向及时代情绪诸方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文学内部而言,战时“非虚构”书写以多样的文体类别、情感方式及表达技巧,拓宽了文学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和革命的表现领域,进一步发挥了其国家/民族叙事的功能。从文学外部而言,“非虚构”书写打破了文学本身最关键的以虚构为核心的“文学”的界限,拉近了文学与民众生活的距离,形成了一套极富大众化特质的民族形式,其文学史价值也正体现在这一书写潮流与现实及历史的密切联系之中,表征着文学所具有的强烈的“现代性”时代特征。战时“非虚构”书写的思想精神资源并没有随着时代发展而成为被封存的历史,它于文学自身的价值观念、生产机制、审美标准、文本形式等方面的一系列深层变化及创造性实践,都具有鲜明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 键 词:抗战文学  “非虚构”书写  精神表征  文学史价值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