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文献(共20条): |
[1]、 | 马军.马克思主体性叙事的内在逻辑与当代语境[J].江汉论坛,2024(5):60-65. |
[2]、 | 邓清华.浅析主体性道德教育[J].重庆社会科学,2005(1):97-99. |
[3]、 | 张新玉.道德实践:道德教育的本体[J].社会科学战线,2006,142(4):294-295. |
[4]、 | 李建华,高清林.官德:社会的主体性道德[J].社会科学,1998(12). |
[5]、 | 房玫.道德教育的主体性视角[J].学术界,2007(2):164-167. |
[6]、 | 刘广斌.内生主体性诉求:中国高等教育的双重转型[J].湖南社会科学,2013(2). |
[7]、 | 杨能山.传统道德思想及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J].船山学刊,2008(2):229-231. |
[8]、 | 李孝川.超越理性限度:教育变革的内在诉求[J].学术探索,2015(2):153-156. |
[9]、 | 季海菊.心灵和谐:当代道德教育的新视角[J].南京社会科学,2008(8). |
[10]、 | 陆静.试论当代大学生道德选择的原则[J].理论界,2011(9). |
[11]、 | 白华.论道德教育中的价值主体性[J].人文杂志,2004(3):182-184. |
[12]、 | 曹清燕.主体性原则: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一种解读[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26(2):127-131. |
[13]、 | 李成旺.从道德自律看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当代伦理意义[J].河北学刊,2000(5). |
[14]、 | 陈化.对话:生命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J].理论界,2014(4):57-60. |
[15]、 | 张志刚.政府管理的道德诉求[J].江苏社会科学,2008(4). |
[16]、 | 张伟强.道德与道德教育新论[J].山东社会科学,2003,1(2):52-54. |
[17]、 | 吴来桂.内生主体性诉求:制造业节能减排考核指标体系构建[J].东岳论丛,2012,33(12):154-157. |
[18]、 | 李成旺.主体性与道德自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
[19]、 | 兰秀良.个人道德主体性沉思[J].学术月刊,1987(2). |
[20]、 | 任建东.论道德的主体性本质[J].东岳论丛,199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