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翻译伦理模式理论普适性思考之翻译主体指涉与定位探究
作者姓名:汤金霞  梅阳春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泰州,225300;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泰州,225300
基金项目:江苏省泰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资助(TZJKS-YBLX2013516)
摘    要:由翻译的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和承诺伦理组成的翻译伦理模式理论对中西方翻译伦理学的发展贡献巨大,以致于国内翻译界出现了以该理论为基础构建普适性翻译伦理的建议。然而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和规范伦理没有明确翻译主体(译者除外)的具体指涉,对翻译主体(译者除外)的定位也不一致,旨在融合这4种翻译伦理的承诺伦理也没有解决这两个问题。因此,以翻译伦理模式理论为基础构建普世翻译伦理的设想不可行。

关 键 词:翻译伦理模式理论  普适应  翻译主体  承诺伦理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相似文献(共20条):
[1]、姚韵松.翻译理论与翻译伦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45-148.
[2]、葛林.翻译伦理再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2):71-75.
[3]、陈瑛.西方翻译伦理模式探讨[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5):98-100.
[4]、郭磊.安德鲁·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透视[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6).
[5]、涂兵兰.论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10,19(1):32-35.
[6]、袁名松.论生态伦理的双重主体定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276-278.
[7]、阳鲲.西方翻译理论中的伦理内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8]、张云,赵艳艳,陈度梅.鲁迅翻译思想之伦理审视[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5):99-103.
[9]、梅阳春.翻译的承诺伦理之透视[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2):74-78.
[10]、涂兵兰.中西翻译伦理差异之比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5):68-70.
[11]、李亭亭,赵纬.关联理论翻译模式[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6).
[12]、汤金霞,梅阳春.翻译生态学与翻译伦理学对译者定位之比较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70-74.
[13]、孙宁宁.主体间性理论与翻译研究的嬗变[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22(5):96-99.
[14]、王海丽.翻译伦理对网络众包翻译模式的启示[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01-104,109.
[15]、皮方於.翻译模式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1):304-310.
[16]、郝妙文,尹波.归化、异化翻译策略与翻译伦理[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30(1):120-123.
[17]、黄娟.论翻译转换理论之层次转换与翻译补偿策略[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22(3):80-83.
[18]、陈水生.翻译主体间伦理的构建:真善美的和谐伦理观[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3).
[19]、胡梦茵.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多元伦理主体与伦理实践[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3):100-110.
[20]、张秋云.“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设探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5(5):4-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