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通假立目三题
引用本文:陆锡兴.通假立目三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2).
作者姓名:陆锡兴
摘    要:如何处理通假,目前辞书学界正在研讨,为了解决滥“通”和漏“通”的混乱现象,必须尽快确定立目标准.对此,我有三点看法.一通假是上古汉字同音假借通用现象,因此,通假所涉的两个汉字的读音必须相同,或者十分近似,这是立目的最基本条件.古籍材料证明,古人辨别字音是很认真的.可是,字音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通假字音尤其如此.由于方言的影响,对转、旁转交错存在;由于人们语言文字的修养、感觉上的差异,都会使字音发生一些变化.这样便给我们判断通假字音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谨慎掌握和严格把关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异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通假字,可是也有一部分是形讹字、同义字等,利用异文确立通假字,如果不坚持字音相同的原则,就不能正确区别这两种情况,往往会滥“通”.《中华大字典》:“职”通:赋“.《庄 子·渔父》“贡~不美”.《释文》:“~、(木作)赋”.又:“业”通“华”.《国策·赵策》“业阳君”秦策]作“华”“职”与“赋”,“业”与“华”显然是形讹,不能作通假看待.《中华大字典》:“世”通“生”.《列子·天瑞》:“亦如人自世之老.皮肤爪发,随世随落.”注:“世与生同.”按张湛此句后注为“世音生”.又同篇“损益成亏,随世随死.”张湛注:“此世亦宜言生.”“世”、“生”虽然声类相近,但是所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