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北京文化现代形态的发生和论域研究——清末民初(1898~1936年)的文化史意义
引用本文:邱运华.北京文化现代形态的发生和论域研究——清末民初(1898~1936年)的文化史意义[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2):5-11,59.
作者姓名:邱运华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文化研究院,北京,10008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的历史与未来设计”(课题编号:12&ZD169);首都文化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立项课题.
摘    要:完整的20世纪北京现代文化发展历史,应该把晚清十年新政和民国历史与共和国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这样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梳理北京文化的整体特点.清末至民国初年、远至1936年,北京文化在政治、历史、经济和文化巨变的背景下发生的现代性转变,直接影响20世纪的北京文化的现代形态,是从1900年代开始的;1949年10月接续的北京文化现代性的前提,并非1900年之前的晚清宫廷文化,而是崭新社会政治内容(民主共和政治基础)、思想内涵(爱国、民主、进步、科学)、具有现代形态(新文化形式)和生活实践(趋向西方生活方式)的北京文化,正是这一现代形态成为连接新中国与封建专制文化的桥梁.

关 键 词:北京文化  现代形态  文化史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