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网络文化背景下教育特性的全新思考
引用本文:胡凡刚. 网络文化背景下教育特性的全新思考[J]. 齐鲁学刊, 2001, 0(6): 141-144
作者姓名:胡凡刚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电教系,山东,曲阜,273165
摘    要:
网络文化与教育是双向互动的关系,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应具有广泛性和平等性、科学性和人文性、个性化和创新性、终身性和全息性、国际性和民族性。

关 键 词:网络文化  多媒体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  远程教育
文章编号:1001-022X(2001)06-0141-04
修稿时间:2000-12-22

Thinking on Education Features Born of the Network Culture
HU Fan-gang. Thinking on Education Features Born of the Network Culture[J]. Qilu Journal, 2001, 0(6): 141-144
Authors:HU Fan-gang
Abstract:
The appling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has worked so profound an impact on peo- ple' s production, lives, working and learning style and changed people' s thinking style and value sense. So It is certain to develop into a world - wide network Culture. Education features born of the network culture can be discuss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popularity and equality, scientism and hu- manity ,individuality and creativeness, lifelongty and d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nationality.
Keywords:network culture  multimedia technology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distance eduction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引证文献(本文共被引3次):
[1]、陆琪.网络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探讨[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12(3):27-30.
[2]、谷志远 梁俊娟 杨文阳.信息素养教育的网络文化安全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5):21-24.
[3]、林耘.网络时代大学哲学教育的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3,26(4):29-32.
相似文献(共19条):
[1]、唐自力.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伦理道德教育[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6):112-116.
[2]、董海艳.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2):88-90.
[3]、杜文倩.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探析[J].学术探索,2012(2):143-145.
[4]、孙向华.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探析[J].新疆社会科学,2011(1):102-107,142.
[5]、马薇.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师钢琴教育[J].阴山学刊,2008(3).
[6]、黄伟东.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违纪现象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1):112-114.
[7]、卢秀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责任教育[J].理论界,2011(5).
[8]、刘冬梅.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危机探究[J].南方论刊,2010(3):62-64.
[9]、马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2):72-74.
[10]、邹庆华,丁鑫冰.浅谈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校园文化与德育创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6):118-119.
[11]、杨青.网络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J].学术探索,2001(Z1):170-171.
[12]、李奎刚.校园网络文化下医德教育的探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9-41.
[13]、冯成.试论网络文化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J].琼州学院学报,2008(4):44-45.
[14]、苏虹.网络文化与德育落差浅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6(11):87-92.
[15]、孙承叔.中国古代文化的生存论思考[J].江汉论坛,2009(10).
[16]、郑志强.中国文学的形象思维诞生于《诗经》论[J].中州学刊,2009(5).
[17]、崔春.网络文化在大学生职业人文教育中的价值构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6):119-121.
[18]、谢冠华.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现状与发展理路[J].学术论坛,2005(2):190-192.
[19]、周俊华.论纳西族先民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J].云南社会科学,2004(1):88-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