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贡献及意义——从根本理论方法到局部方法的转换 |
| |
作者姓名: | 雒新艳 |
| |
作者单位: |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8 |
| |
摘 要: | 在西方哲学中,异化观一直被作为研究全部历史的根本方法,遵循着如下共同逻辑:先确立历史的“应有”价值悬设,并把它主体化、独立化;然后主体外化和对象化,不过这种对象化不是本质的真实表达,而是异在的外化;最终只能通过主体自身扬弃这种异化,从而回归自身。不同的是,霍布斯和卢梭的异化主体是自然状态的“人”,黑格尔的异化主体是绝对观念,费尔巴哈的异化主体是抽象的“类的人”。马克思在向唯物史观转变的过程中,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分工交换等概念进行了分析,由此超越以往异化观,使它成为了一种在历史中形成的局部研究方法。在当代我们仍用它来对心理体验、消费活动等问题和现象进行价值批判,指出其发展的历史方向与目标。
|
关 键 词: | 根本理论方法 局部方法 辩证唯物历史观 心理体验 消费 |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