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荒原”意象与鲁迅小说的文化心态
作者姓名:季桂起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荒原"意象是鲁迅小说的一个比较突出的艺术现象。这一现象表现着鲁迅的文化心态,即鲁迅在理性上倾向于新文化的价值立场,而在心理深处对传统文化仍然有着一定的价值认同。以往的鲁迅研究认为"荒原"意象来自鲁迅作为新文化的觉醒者面对传统文化的包围所形成的孤独感,本文认为不仅如此,"荒原"意象还来自于鲁迅作为传统文化的承袭者对于传统文化价值失落的痛惜感以及鲁迅对于新、旧文化价值选择的独特认识。这种心态表现了鲁迅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深刻性与独到性。

关 键 词:荒原"  意象  鲁迅小说  文化心态  价值失落
文章编号:1003-8353(2003)06-0093-05
修稿时间:2003-05-06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相似文献(共20条):
[1]、王本朝.基督教与鲁迅文化心态阐释[J].贵州社会科学,1995(3).
[2]、张国杰.“神话原型”框架中的“荒原”意象[J].社会科学战线,2006(3).
[3]、张云峰.圆圈与循环:鲁迅小说意象与结构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2013(1):118-121.
[4]、叶世祥.文化转型与鲁迅的小说创作[J].社会科学战线,2002(2):115-122.
[5]、李连成,贺蓉.谈“心态小说”的创作[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3).
[6]、苏桂宁.文化自卑与文化批判——鲁迅创作心态探索[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1):6-14.
[7]、孙金荣.重复意象与创作心态——李商隐“无题”诗意象特征分析[J].齐鲁学刊,1999(4).
[8]、陈东风.浅谈鲁迅小说的“意识流”[J].广西社会科学,1999(6).
[9]、刘红.鲁迅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的精神挖掘[J].齐鲁学刊,2005(5):101-103.
[10]、孙逊,葛永海.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双城”意象及其文化蕴涵[J].中国社会科学,2004(6).
[11]、张顺发.从鲁迅对屈原的批判看鲁迅的文化心态[J].江汉论坛,2009(4).
[12]、"桃源"与"荒原"意象的文化阐释比较[J].河南社会科学
[13]、李明信.鲁迅与李光洙“成长小说”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5(3).
[14]、鲁迅小说的形象色彩修辞与“陌生化”[J].东岳论丛
[15]、张宗涛.论鲁迅小说审美意象的跨文本互补现象[J].社会科学战线,2001(6).
[16]、程发义.鲁迅小说中“钱”的描写[J].殷都学刊,1986(2).
[17]、来德蓉.论鲁迅小说的“冷”幽默[J].社会科学家,2007(Z1).
[18]、章亚昕.意象审美的心态[J].江西社会科学,1991(2).
[19]、王梦,刘斌.郁达夫小说创作中的“弱者”心态[J].河北学刊,2013,33(6).
[20]、杨迎平.鲁迅小说与存在主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1(11):70-73.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