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神祗:明代公祀体系的包容与排斥——以地方公祭神祠为中心 |
| |
作者姓名: | 李媛 |
| |
作者单位: | 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24 |
| |
基金项目: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朝国家祭祀的礼乐文化内涵与社会治理功能研究”,项目编号:11CZS016 |
| |
摘 要: | 明代地方公祭内容当中,各类神祗祭祀的变化最为频繁,大致经历了洪武朝定制期,成化、弘治迅速发展期,以及嘉靖以后的持续增长期三个阶段,祭祀内容不断增加,以致繁复.地方公祭对象的选择标准主要考虑其是否有功于国家、惠爱在民、具有保佑功能,或学识德行昭著.这样的选择标准是基于对公共利益的考量,即通过对这些神祗的公祭,发挥崇德报功、示范表率,及舆论导向的功用.因此,明代公祀体系具有明显的“为公”属性.整体来看,明代地方公祀体系是开放的,并处于不断变动中,其包容和排斥性构成理解明代地方祭祀信仰层级结构的一个视角.这种层级结构显示出明朝政府对国家所倡导的儒家信仰、制度性的宗教信仰,以及各类民间信仰的基本态度.
|
关 键 词: | 明代 地方公祭神祠 包容 排斥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