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社交机器人逐渐出现在家庭、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日常生活与媒介交流环境里,他们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在人与机器建立新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同理心扮演了重要的作用。人们通常认为与机器人的社会互动是基于"拟人化",即对人类社会能力的想象投射,然而此说法争议较大。本文拟将社交机器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人机互动的现象描述,探讨我们能不能对机器人产生同理心这一认知谜题;然后进一步讨论"是否应该以及为什么需要对机器人移情"等问题;最后在直接感知理论(DPT)的基础上提出"非对称社会互动感知论"这一描述性框架,探索社会化在"人机共情"现象里达成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