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清代民间舆论对洋银流通的认知与因应
引用本文:熊昌锟.清代民间舆论对洋银流通的认知与因应[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87-96.
作者姓名:熊昌锟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
摘    要:明末清初,外国机制标准化的银元开始大量进入东南沿海商埠,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结算货币,内陆及边疆地区亦行用日广。对社会各界的关注重点进行文献梳理和分析总结,发现当时民间舆论对洋银流入的认知和应因大致可分为3个层面,首先是从流通传播层面介绍洋银的形制及其在不同区域的使用情形,其次从认知接受层面展现时人对洋银流通的看法,最后是从应对行动层面来看洋银流通引发的问题、各省自铸银元的实践和清廷币制改革的过程。舆论对洋银流入的种种反应,呈现出社会层面对外来货币的认知逐步加深,并提出仿铸以取而代之,实现货币主权的迫切希望。总体来看,随着对洋银流入这一货币现象认识的加深,舆论的焦点也从通货本身逐渐延伸到货币制度改革的讨论。事实上,舆论的高涨对清廷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应对举措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因为从清季政府行动层面来看,几乎都围绕着禁止或仿铸之争、自铸银元、改革币制而展开。

关 键 词:清代  洋银  自铸银元  改革币制  整顿圜法
点击此处可从《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