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清末民初讽喻联的“言文合一”趋向及意义
引用本文:肖百容,秦红玉.清末民初讽喻联的“言文合一”趋向及意义[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9(2):104-112.
作者姓名:肖百容  秦红玉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近现代楹联创作语言与文体史料整理与研究”(17AZD030)
摘    要:清末民初的讽喻性楹联在中国古代讽喻传统的基础上,与白话运动相结合,在音韵、句式、技巧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新变。平仄规则的自由化、句式词汇的白话化、修辞技巧的谐趣化,使得清末民初讽喻联在“形”与“神”双重层面契合了“言文合一”理念,成为“我手写我口”的实践性文体。清末民初讽喻联最直接且最真实地反应了民众的心声,作为强有力的“战斗武器”,于嬉笑怒骂之中,剖析黑暗惨痛之现实。

关 键 词:清末民初  楹联  讽喻  “言文合一”
收稿时间:2023/11/18 0:00:00
点击此处可从《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