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论新写实小说的属性
引用本文:左曙东. 论新写实小说的属性[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0(2): 94-98
作者姓名:左曙东
作者单位:安徽省枞阳县横埠中心学校,安徽,枞阳,246725
摘    要:19世纪80年代中期诞生的新写实小说,以其丰硕的成果和多元共生的属性而引人瞩目。通过对新写实小说文本的拆解,以还原方式直逼文本的原生状态,可以把握新写实小说的血缘体系,发现新写实小说的多重属性。

关 键 词:新写实小说  小说属性  多元共生
收稿时间:2007-11-05

Research on the Attributes of New Realistic Novels
Zuo Shudong. Research on the Attributes of New Realistic Novels[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8, 20(2): 94-98
Authors:Zuo Shudong
Affiliation:Hengbu Central School of Zongyang County, Zongyang 246725, China
Abstract:
Keywords:new realistic novel   attribute   multi-symbiosis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全文
相似文献(共19条):
[1]、姜智芹,范维山.论新写实小说的整合特征[J].山东社会科学,2001(3):68-70.
[2]、王敏.论新写实小说的后现代性[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90-93.
[3]、郑新安.简论"新写实小说"[J].中州学刊,2006(5):270-272.
[4]、王晖.新写实小说:"写实"意向与文本表达[J].江苏社会科学,2008(2):198-203.
[5]、丁力.“新写实”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J].学术研究,1999(6).
[6]、论米兰·昆德拉小说与中国"新写实"小说的可比性[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7]、潘海鸥.新写实小说的局限性[J].阴山学刊,2009,22(6):55-58.
[8]、王余.新写实小说与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心理[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4):98-101.
[9]、罗执廷.文学选刊与“新写实小说”的兴起[J].云梦学刊,2009,30(1):102-104.
[10]、张小刚.重返“新写实小说”的可能性[J].广西社会科学,2011(8).
[11]、李惠芳.论新写实小说[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6):111-114.
[12]、王培英.从性格塑造进展到人格心理解剖--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贡献[J].北方论丛,2002,2(5):57-59.
[13]、周和军.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问题述评[J].齐鲁学刊,2015(3):151-155.
[14]、许辉妮.试论池莉小说中的现实爱情与婚姻[J].琼州学院学报,2007,14(4).
[15]、李曙豪.法国新小说对中国先锋小说叙事手法的影响[J].云南社会科学,2005(3):125-127.
[16]、罗芝艺.新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叙事困境——以反腐小说、底层小说为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5):102-104.
[17]、赵联成.后现代意味与新写实小说[J].文史哲,2005,4(4):61-66.
[18]、张海星.中俄新型关系的历史考量与现实反思[J].新疆社科论坛,2009(4):12-15.
[19]、黄伟林.人性的理解与中国当代现实主义小说的三种类型[J].江西社会科学,2005(10):83-8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