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问题 |
| |
引用本文: | 刘保昌. "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问题[J]. 江汉论坛, 2002, 0(3): 85-87 |
| |
作者姓名: | 刘保昌 |
| |
作者单位: |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武汉,430077 |
| |
摘 要: | 近几年来,对“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进行反思、重释的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的论、著有唐小兵编辑的《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黄子平的《革命·历史·小说》,李杨的《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洪子诚的《关于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等。这些论著或论文的一个主要的观点是,延安文学,“十七年文学”以及“文革”文学等并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而是一种非常“现代”的文化形态。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文学并不是“前现代”或现代化“倒退”的产物,而是现代性文化的另一…
|
The Modern Nature of the Literature in 17 Years after Liberation |
| |
Abstract: | |
| |
Keywords: |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