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关于笔记文学的分类问题
引用本文:韩俐华.关于笔记文学的分类问题[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5).
作者姓名:韩俐华
摘    要:笔记原指执笔记事所形成的作品,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即指一般的散文,与辞赋等韵文相对称。笔记的最大特点是“杂”,这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内容的杂,表现在笔记文学反映的社会生活非常广阔,记叙的范围相当广泛,也可以说不拘体例,有闻即录。谢国桢先生在《明清笔记谈丛》中,将其内容归纳为10大类:记述农业生产;记手工业、商业的发达;记社会经济和风俗;记明清二代政治制度、朝章典故以及社会经济土风民俗;记载明代农民起义;记载我国少数民族情况;记载我国历史地理及自然地理;记载对外关系和对外贸易;通记历史文献和人物传记;记述科学技术及工艺美术;记文史哲学家、人物传记等。张舜徽先生在《清人笔记条辨》中,将其内容归纳为11大类:专载朝章礼制者;记掌故旧闻者;讲求身心修养者;阐扬男女德行;谈说狐怪者;称述因果;录奇闻异事者;记诗歌倡和者,载国恩家庆者;记读书日程者;叙友朋酬酢者等。形式的杂,主要体现为一个散字,即笔记作品的篇幅或长或短,长者几千字,短者几十字,或单独成篇,或集合成书,可以说是记叙随宜。由于集合成书,往往将笔记小说与一般笔记混杂在一起,这种形式上的杂,反过来影响到内容,使笔记作品的内容更加芜杂。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