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评析
引用本文:刘喜发.《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评析[J].社会科学战线,1996(3).
作者姓名:刘喜发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列部
摘    要:1945年8月14日,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在莫斯科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附件.如何评述这一条约,它对战后中国政局和中苏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至今仍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拟对这一条约作一些评析,求教于学界同仁.一、中苏条约是雅尔塔协定的翻板,是一个不平等条约1945年2月上旬,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罗斯福、邱吉尔和斯大林“三巨头”就最后打败德国、战后欧洲的重建和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等问题进行了会谈.在雅尔塔会议上,远东问题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当时苏联是掌握很大的主动权,正如美国历史学家约翰·斯内尔所说:“1945年春夏各种道路都向斯大林开放着:他可以与日本打交道,以在满洲和朝鲜的让步作报酬;他可以仍旧在远东中立,直到美国遭到重大牺牲,然后以最大的力量进入太平洋战争.”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当时就认为:“俄国在军事上能够击败日本和占领萨哈林、满洲、朝鲜和华北,在美国军队可能占领这些地区之前.”美国政府的决策者是清楚地看到了这种形势的,在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取得苏联在政治上对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