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性朴”论与荀子思想
作者姓名:李峻岭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所;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从荀子到董仲舒——儒学一尊的历史嬗变研究”(项目批准号:13CZX036);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荀学史”(项目批准号:09AZD0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荀子为性朴论者,他的人性论是其理论的基石,与其天人观、义利观、社会观有着密切的关联,最终落实到"礼以养欲"上,并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荀学完成了儒家"仁者爱人"的最终目的。

关 键 词:荀子  性朴论  天人观  义利观  礼以养欲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相似文献(共20条):
[1]、郭卫华.论荀子“礼以养情”的性情观[J].广西社会科学,2013(2).
[2]、方达.《性恶》的文本结构与荀子的思想体系——从“性朴论”的内在紧张谈起[J].文史哲,2021(4):53-64+166.
[3]、周炽成.再论儒家的性朴论——兼与日本学者和国内同行商榷[J].社会科学,2015(8).
[4]、刘克稳.荀子性伪论思想及其内在结构之研究[J].船山学刊,2012(1):112-117.
[5]、荀子“礼”论的多维意蕴[J].东岳论丛
[6]、沈顺福.试论中国早期儒家的人性内涵——兼评“性朴论”[J].社会科学,2015(8).
[7]、张奇伟.欲不可去与欲不可尽--论荀子关于人之欲求价值观[J].人文杂志,2002(3):39-46.
[8]、张树旺.本体论视野中的荀子“礼论”[J].船山学刊,2005(3):20-22.
[9]、梅珍生.论荀子礼学的深度结构[J].江汉论坛,2004(8):10-14.
[10]、周炽成.儒家性朴论:以孔子、荀子、董仲舒为中心[J].社会科学,2014(10).
[11]、由“分”而“统”——荀子天人观的内在逻辑[J].南方论刊
[12]、赵国付,陈光连.论荀子分的思想[J].学术论坛,2009,32(11).
[13]、荀子人性论的历时性研究[J].江淮论坛
[14]、丁成际.荀子思想的形上探讨[J].人文杂志,2006(4):42-46.
[15]、殷筱,高新民.荀子的心、性与圣人可求论新探[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50-53.
[16]、张朝松.荀子礼起源论的双重根据及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03(10):40-42.
[17]、郝明朝.论荀子的“知能”之性[J].文史哲,2000(6).
[18]、邱培彪.性朴论视野下的儒家教育哲学[J].江淮论坛,2014(3).
[19]、李巍.“性朴”即“性恶”——由《庄》观《荀》的新辩护[J].人文杂志,2023(8):16-25.
[20]、陈豪珣.王权与礼制——荀子天人思想的实质[J].船山学刊,2008(1):107-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