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文献(共20条): |
[1]、 | 郭卫华.论荀子“礼以养情”的性情观[J].广西社会科学,2013(2). |
[2]、 | 方达.《性恶》的文本结构与荀子的思想体系——从“性朴论”的内在紧张谈起[J].文史哲,2021(4):53-64+166. |
[3]、 | 周炽成.再论儒家的性朴论——兼与日本学者和国内同行商榷[J].社会科学,2015(8). |
[4]、 | 刘克稳.荀子性伪论思想及其内在结构之研究[J].船山学刊,2012(1):112-117. |
[5]、 | 荀子“礼”论的多维意蕴[J].东岳论丛 |
[6]、 | 沈顺福.试论中国早期儒家的人性内涵——兼评“性朴论”[J].社会科学,2015(8). |
[7]、 | 张奇伟.欲不可去与欲不可尽--论荀子关于人之欲求价值观[J].人文杂志,2002(3):39-46. |
[8]、 | 张树旺.本体论视野中的荀子“礼论”[J].船山学刊,2005(3):20-22. |
[9]、 | 梅珍生.论荀子礼学的深度结构[J].江汉论坛,2004(8):10-14. |
[10]、 | 周炽成.儒家性朴论:以孔子、荀子、董仲舒为中心[J].社会科学,2014(10). |
[11]、 | 由“分”而“统”——荀子天人观的内在逻辑[J].南方论刊 |
[12]、 | 赵国付,陈光连.论荀子分的思想[J].学术论坛,2009,32(11). |
[13]、 | 荀子人性论的历时性研究[J].江淮论坛 |
[14]、 | 丁成际.荀子思想的形上探讨[J].人文杂志,2006(4):42-46. |
[15]、 | 殷筱,高新民.荀子的心、性与圣人可求论新探[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50-53. |
[16]、 | 张朝松.荀子礼起源论的双重根据及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03(10):40-42. |
[17]、 | 郝明朝.论荀子的“知能”之性[J].文史哲,2000(6). |
[18]、 | 邱培彪.性朴论视野下的儒家教育哲学[J].江淮论坛,2014(3). |
[19]、 | 李巍.“性朴”即“性恶”——由《庄》观《荀》的新辩护[J].人文杂志,2023(8):16-25. |
[20]、 | 陈豪珣.王权与礼制——荀子天人思想的实质[J].船山学刊,2008(1):107-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