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马克思主义空间话语与当代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
引用本文:裴萱.马克思主义空间话语与当代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21(8):133-143.
作者姓名:裴萱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17ZDA26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微空间’与当代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研究”(19YJCZH124)、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空间转向与文学研究方法论转型”(2016CWX027)阶段性成果。
摘    要:提要]马克思主义空间话语将空间、主体与社会三者密切结合在一起,构建出“人化空间”的现代空间样态,从而开启空间转向的理论浪潮。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进一步拓展了空间的符号属性、文化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通过“第三空间”“另类空间”等概念一方面建构出空间符号的审美意义,另一方面则发掘符号形式内蕴的身份、阶级、文化等深层话语价值。与此同时,文学理论知识需要采取“建构论”的生产模式和“价值论”的意义生成途径。马克思主义空间话语给文学理论提供了崭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与理论资源。首先,空间生产论与文学活动论能够相互契合,并在“美的规律”本质论、精神实践创作论等方面提供崭新视角;其二,空间符号论与文学文本论不仅建构出文学的空间审美形式,更是在文学形象、文学意象、审美意识形态方面实现文本“深层结构”的意义释放;其三,空间批判论与后现代文学理论知识“大生产”景观相互渗透,并通过另类空间文化反思、流动空间的审美自由以及公共空间的符号共鸣等发掘文学理论的介入性、实践性与人文性价值。马克思主义空间话语给当代文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学资源与研究视角。

关 键 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空间生产  文学理论  美的规律  审美意识形态
点击此处可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