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明清科举制的社会整合功能以社会流动为视角
作者姓名:纪莺莺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摘    要:以社会流动为视角,本文首先在既有数据研究的基础上,从传统小群社会2 和庞大的应考群体两个路径入手,检验明清时期中国科举制覆盖实际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以此为基础,剖析在具体生活世界中人们对科举制的忠诚、信任、热情以及社会压力的消解,并由此说明传统社会以士为中心、以农工商为外围的结构特征。文章还从两个方面分析社会流动的两个后果:社会结构以士绅为中心、社会价值以功名为中心,这两个中心耦合成传统社会整合的重心。最后本文认为将由国家政治向社会生活领域的视角转换,不仅能深化与完整对科

关 键 词:中国科举制  士绅  社会流动  传统社会整合方式  社会重心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社会》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社会》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引证文献(本文共被引5次):
[1]、林上洪.“科举流动”争议中的标准和条件问题[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4):109-114.
[2]、刘丽敏,阮丹青,杨善华.教育选拔与社会变迁——高校招生政策之世纪演变[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7-124.
[3]、杨红莉,董志民.传统戏曲艺术中的“弱女告状”模式及其意义[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12(1):109-114.
[4]、李丽华.儒家和谐思想与群体文化差异的整合[J].求是学刊,2008,35(2):19-24.
[5]、宗韵,吴宣德.科举与社会分层之相互关系——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J].人文杂志,2007,4(6):140-146.
相似文献(共20条):
[1]、周雪光.黄仁宇悖论与帝国逻辑——以科举制为线索[J].社会,2019,39(2):1-30.
[2]、高芳英.社会价值冲突:以美国医改为视角[J].国外社会科学,2012(4):25-31.
[3]、蒋红,陈娜.以生态马克思主义为视角对社会发展模式的反思[J].学习与探索,2012(10):26-29.
[4]、梁同贵,高向东.流动人口的社会阶层、社会流动与未婚先孕——以上海市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17(3).
[5]、钟其.转型社会青少年犯罪成因剖析——以社会控制理论为视角[J].浙江学刊,2007,3(5):196-200.
[6]、《明清社会史论》译注及其后续研究:重论明代向上社会流动[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7]、邓庆平.卫所制度变迁与基层社会的资源配置——以明清蔚州为中心的考察[J].求是学刊,2007,34(6):150-155.
[8]、刘丹.NGO参与流动儿童教育的功能和优势分析——以A社团流动儿童项目为例[J].社会工作,2010(3).
[9]、刘丹.NGO参与流动儿童教育的功能和优势分析——以A社团流动儿童项目为例[J].社会工作,2010(6).
[10]、申红星.明清时期的北方宗族与地方社会——以河南新乡张氏宗族为中心[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8(0).
[11]、郑戈.多元社会中的法律与宗教——以韦伯社会理论为分析视角[J].太平洋学报,2007(5).
[12]、利益整合:农民流动与分化中凸显的家庭功能[J].社会
[13]、刘冰.以人为本的政治价值原则分析——以社会正义为视角[J].学习与探索,2009(1).
[14]、张永春,方立峰,苏军.从社会学视角探析和谐城市的社会分层——以西安社会分层为例[J].唐都学刊,2007,23(6):78-82.
[15]、殷积松.女性性自主权保护的私法考察——以社会性别为视角[J].学术交流,2010(9).
[16]、管向梅.青少年犯罪原因剖析——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分析视角[J].社会工作,2006(10).
[17]、吕付华.系统视角中的社会分化与整合——卢曼社会分化思想研究[J].社会理论,2008(1):274-312.
[18]、彭斌.社会和解何以可能?——以恢复性正义为视角的分析[J].学术交流,2012(9):5-9.
[19]、陈海嵩.风险社会中的公共决策困境——以风险认知为视角[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1):94-101.
[20]、刘玉.浅析新形势下实现执政党社会整合功能的几个着力点[J].社科纵横,2014(3):3-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