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浅谈卡尔·马克思哲学的超越本性
引用本文:丛大川. 浅谈卡尔·马克思哲学的超越本性[J]. 延边大学学报, 2005, 38(3): 5-9
作者姓名:丛大川
作者单位:大连水产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辽宁大连116023
摘    要:卡尔.马克思哲学超越了近现代种种“二元对立”的“主义”,这是其特殊的哲学本性。当今人类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的新时代,全球利益压倒了阶级、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利益,由此产生出当今最有价值的“国际化精神”和“全球意识”,这正是马克思的“国际人本主义”哲学理想超时代的展现,也是马克思哲学超越本性的当代显示。

关 键 词:卡尔.马克思哲学  “二元对立”的“主义”  超越本性  国际人本主义  全球意识  国际霸权主义
文章编号:1009-3311(2005)03-0005-05
修稿时间:2005-04-25

On the Transcendence of Marxism
CONG Da-chuan. On the Transcendence of Marxism[J]. Journal of Yanbi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2005, 38(3): 5-9
Authors:CONG Da-chuan
Abstract:The unique feature of the Marxism is that it transcends various isms of binary opposition. In the new era of peace and development, global interests outweigh interests of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ethnicities, states, or regions, resulting in the appearance of the "global spirit" and the "global consciousness", which are contemporary manifestations of "international humanism" proposed by Karl Marx. They are also the evidence that the Marxism constantly transcends itself.
Keywords:Marxism  various isms of binary opposition  transcendence  international humanism  global consciousness  international hegemonism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相似文献(共20条):
[1]、金正一.也谈“卡尔·马克思哲学的超越本性”——与丛大川教授商榷[J].延边大学学报,2006,39(3):21-27.
[2]、梁中贤.哲学·语言学·语言哲学[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3-5,10.
[3]、桦桢.卡尔·马克思诗歌中的意象与主题[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0(2):46-48.
[4]、林德宏.自然·生存方式·人的本性[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1-12.
[5]、王坤玉,陈洪霞,刘萍,刘秀君.哲学·数学·教学[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3):75-77.
[6]、周枫.列奥·施特劳斯为什么以及怎样批评卡尔·施米特[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3):68-76.
[7]、·征订·[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征订·[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征订·[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0]、马春时.教育·人才·创新·教师[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3):80-83.
[11]、牛余凤,张瑞敏.论现代化视野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超越性[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1):125-129.
[12]、葛卉.论审美超越[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5):4-6.
[13]、谭芳.翻译主体间性的批判与超越[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357-359.
[14]、徐蓓.论顾客导向观念的运用与超越[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75-79.
[15]、汪亚明.论殷夫的超越之路[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5):53-56.
[16]、傅映兰.论佛教善恶的超越性[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4):60-65.
[17]、沧南,彭臻.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1):5-9.
[18]、简德彬.马克思主义诸形态[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19]、马凤岐,聂晓光.教育之适应与超越 ——兼与鲁洁教授、杨昌勇博士商榷[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1):26-29.
[20]、黎晓铃.略论朱子对佛教的超越[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4).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