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道德建设的全新领域
引用本文:刘同舫. 道德建设的全新领域[J]. 青海社会科学, 2000, 0(5): 51-54,,50,
作者姓名:刘同舫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思想教育管理系
摘    要:网络道德建设是道德建设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表现 ,它是道德教育主体根据传播学的有关理论和原理 ,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道德教育。其主要方式是在了解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知识以及掌握现代传播技术手段的基础上 ,通过制作、监控和传播网络信息 ,引导道德教育客体 (网民 )全面地、客观地接触信息 ,选择、吸收正确的信息 ,从而达到道德教育目的。它与传统道德教育相比较具有明显的特点 ,最突出表现在计算机网络和道德教育紧密结合。随着现代网络社会的来临 ,道德建设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进行网络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关 键 词:道德建设  网络道德建设  道德教育主体  教育客体

A Completely New Moral Field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相似文献(共20条):
[1]、吕妍.论网络道德建设与个体道德自律[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6).
[2]、赵清文.论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的关系[J].天府新论,2005(2):27-29.
[3]、何林.试论制度建设对道德建设的作用[J].理论界,2002(1):46-47.
[4]、郑萍.试析网络道德建设[J].福建社科情报,2002(4):13-16.
[5]、任建东.道德信仰的实践性本质[J].新疆社会科学,2006,42(2):8-12.
[6]、阳春乔,蔡红梅.传统道德与大学生社区建设[J].船山学刊,2005(3):193-194.
[7]、彭升.试论高校干部道德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02(6):130-132.
[8]、夏洁.论我国道德建设途径的优化与创新[J].天府新论,2006(4):26-30.
[9]、李峥.也谈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4):97-99.
[10]、徐丽英.网络主体的道德意识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5):103-105.
[11]、平章起,安祥仁.德育场:大学生德育的新视角——军校德育场评析[J].学术论坛,2007(5):182-185.
[12]、邵文英,王风晨.情境德育场:基于场域理论视角的德育研究[J].河北学刊,2011,31(3).
[13]、龚天平.道德经济:一种新的经济价值观[J].江汉论坛,2006(6):57-59.
[14]、唐代兴.“平等”之道德立法原理新论[J].阴山学刊,2009,22(3):73-77.
[15]、朱坚强.新时期德育创新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10):113-115.
[16]、王露.胡锦涛德育思想新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10):13-15.
[17]、陈尧.民主巩固学:民主化研究的新领域[J].社会科学,2007(7):77-85.
[18]、陈晓静,杨竞业.道德场形态:境界的反思与批判[J].广东社会科学,2006,1(4):75-80.
[19]、王光辉.孔子德育观价值取向新探[J].云南社会科学,2007(3):40-42.
[20]、唐新华.生态伦理视域中的德育新思维及生态德育体系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11(12).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