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文献(共20条): |
[1]、 | 诗人的命运和诗歌的命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 | 陈卫.文学史中的“黑洞”——以食指诗歌研究为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46. |
[3]、 | 黄文中.被埋没的吴大羽与新派画的历史命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5):123-128. |
[4]、 | 王雅平.新时期以来秋瑾诗词研究综述[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3):100-103. |
[5]、 | 雷晓彤.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化传播史”研究综述——从传播学视域谈[J].高校社科动态,2009(6):27-32. |
[6]、 | 王卫平.试论“湖畔诗人”汪静之的诗歌[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 |
[7]、 | 叶立文.被阐释的命运——卡夫卡在新时期初的中国[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5(3):299-303. |
[8]、 | 耀旭,光炜.回顾·反思·自审——黄石“新时期诗歌专题研讨会”综述[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3). |
[9]、 | 谷维佳,舒红霞.20世纪80年代以来唐代诗人心态研究综述[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4):79-82. |
[10]、 | 刘茂海.新时期以来郁达夫其人其作研究综述[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7(1):111-116. |
[11]、 | 周雍雍.试论陶渊明诗歌与西方“湖畔诗人”诗歌的异同[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3):24-26. |
[12]、 | 郭晓婷.20世纪80年代以来伤春悲秋诗歌研究综述[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1). |
[13]、 | 张文刚.“季节“的行走和诗意——简论食指诗歌的主题类型[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6):35-38. |
[14]、 | 张明辉,白兰.新时期“把”字句研究综述[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37-144. |
[15]、 | 刘庆华.九○年以来“天人合一”研究综述[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6(2). |
[16]、 | 凌孟华.新时期以来女性诗歌的三种写作姿态[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6):57-64. |
[17]、 | 成寅.“汉园三诗人”诗歌艺术特色论[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3). |
[18]、 | 国内“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综述[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 | 崔晶.新时期以来“文革”影像书写的艺术风格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3):57-61. |
[20]、 | 李翚,陈梓菥.写给人类的诗——食指诗歌研讨会发言纪要[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1):56-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