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文献(共20条): |
[1]、 | 何字宏.论契诃夫对曹禺戏剧形式的影响[J].湖南社会科学,2000(6):58-61. |
[2]、 | 王素珍.论易卜生对曹禺戏剧观的影响[J].中州学刊,2008(5). |
[3]、 | 胡授昌.论曹禺对中国话剧艺术的贡献──纪念曹禺戏剧创作60周年[J].齐鲁学刊,1994(1). |
[4]、 | 倪宗武.试论曹禺建国后的戏剧创作[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19-24. |
[5]、 | 杜庆华.灵魂的戏剧——论曹禺与奥尼尔的悲剧创作[J].云梦学刊,2003,24(6):70-72. |
[6]、 | 阮学云,刘吉宁.论曹禺对易卜生戏剧的选择性接受[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5(1):93-96,119. |
[7]、 | 王俊虎.“原始向往”与曹禺戏剧创作[J].兰州学刊,2007(2):153-154. |
[8]、 | 李扬.论曹禺前期创作的现代性[J].社会科学战线,1999(5). |
[9]、 | 钱谷融.曹禺戏剧语言艺术的成就[J].社会科学战线,1979(2). |
[10]、 | 孙淑芹.曹禺戏剧中的民族情结[J].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3,20(3):87-89. |
[11]、 | 卢湘.论《日出》——曹禺戏剧艺术探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79(2). |
[12]、 | 刘军.地域文化对戏剧小品创作的影响[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4):122-124. |
[13]、 | 李万钧.郭沫若曹禺戏剧的外来影响及民族化的比较[J].东南学术,1994(1). |
[14]、 | 王景科.散文创作中的情感论[J].东岳论丛,1999(5). |
[15]、 | 聂国心.论丁玲创作的情感历程[J].江西社会科学,1999(2). |
[16]、 | 曹书文.论中国现代作家对家族文化的情感认同[J].天府新论,2008(6):132-137,160. |
[17]、 | 吴新雷.李渔和清代戏剧创作论的发展[J].阴山学刊,1990(2). |
[18]、 | 刘家思.曹禺戏剧中的讽刺手法初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2). |
[19]、 | 夏音.原发情感与创作情感同构异态论[J].学术月刊,1989(4). |
[20]、 | 刘晓鑫,熊岩.为原始生命力寻找支点--曹禺早期戏剧创作的生命困惑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4(9):186-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