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农家生存状态考察——以20世纪30年代陕西农村为例
作者姓名:温艳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陕西汉中723000;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西安710069
基金项目: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西部项目《灾荒与西北地区社会变迁研究(1912-1945)》,(10XJA770006); 西北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民国时期关中地区的灾荒问题》(10YZZ33)
摘    要:20世纪30年代,82.1%%以上陕西农村家庭恩格尔指数在60%以上,耕地不足、粮食严重缺乏、生产生活资料缺乏、借贷比例高、文化程度落后等,构成陕西民众贫困的基本特征。近代以来频繁而严重的自然灾害链,不合理的土地占有关系和地权变动以及战祸不断、高利贷盛行是陕西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国民政府虽然为复兴农村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实际的农业投入不足,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下降与粮食价格的上涨,物价的畸形波动则加重了陕西农家贫困的脆弱性。由此,使农民陷入贫困—更贫困的恶性循环中。农村、农民、农业仍然是严重的社会问题。

关 键 词:20世纪30年代  陕西农家  极度贫困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