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实践基础及其理论建构
引用本文:王浩斌,王飞南.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实践基础及其理论建构[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7(2): 32-36
作者姓名:王浩斌  王飞南
作者单位:1. 吉首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2. 中共湘西州委党校,邓小平理论教研室,湖南,吉首,41600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01BSH007)
摘    要:实践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和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共同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研究视域;直接解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解读实践,以社会实践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解读以及反思解读马克思主义本身的解释实践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实践基础;理性地分析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形成的实践基础并进行相应的理论建构,实现实践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向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升华,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中国  马克思主义解释学  实践基础  理论建构
文章编号:1671-0398(2007)02-0032-05
收稿时间:2006-11-04
修稿时间:2006-11-04

The Practice Basis and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Marxist Hermeneutics
WANG Hao-bin,WANG Fei-nan. The Practice Basis and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Marxist Hermeneutics[J]. Journal of Beiji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7, 7(2): 32-36
Authors:WANG Hao-bin  WANG Fei-nan
Abstract:The practicing Marxist hermeneutics and the theoretical Marxist hermeneutics constitute the studying view-fields of the Chinese Marxism's hermeneutics;the interpreting practice involving interpreting Marxist works,interpreting Marxist theories with the social practice and interpreting the interpreting Marxism itself,constitutes the practice basis of the Chinese Marxist hermeneutics;I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s and deep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us to study rationally the practice basis and construct its theories accordingly, so as to realize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practicing Marxism's hermeneutics to the theoretical Marxist hermeneutics.
Keywords:China  Marxism's hermeneutics  the practice basis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正在获取引用信息,请稍候...
相似文献(共18条):
[1]、包玉山,白雪晖.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及其理论特征[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131-132.
[2]、倪振峰.中国竞争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3]、王新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建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1):10-16.
[4]、皮家胜.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0):21-26.
[5]、王浩斌,王飞南.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学科合法性探讨[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8(2):1-5.
[6]、王浩斌,王飞南.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研究方法辨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50-54.
[7]、王浩斌,王飞南.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学科合法性探讨[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5(2):20-23.
[8]、王浩斌,王飞南.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判定标准探讨[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33-37.
[9]、牟岱.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普适性[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5):1-5.
[10]、范仓海.有效政府的理论基础及其建构[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3,19(3):63-66,70.
[11]、俞思念.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2):95-99,114.
[12]、舒心心,包桂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内涵及其理论意义[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2):55-58.
[13]、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及其路径选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4]、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的理论基础[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6(4).
[15]、余栋华,钱海俊.解释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3(2):57-62.
[16]、徐辉,张贞.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根基与发展现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0-26.
[17]、王翠.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探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5):45-48.
[18]、朱榕洁,刘冠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理论联系实际方法--论江泽民关于理论联系实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思想[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