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黍离之痛的文化成因及审美意蕴透视──中国古代黍离文学主题片论
引用本文:王立.黍离之痛的文化成因及审美意蕴透视──中国古代黍离文学主题片论[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作者姓名:王立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    要:两晋之交到东晋刘宋,泰离主题才算是进入到了一个本质的层面。由于黍离之痛的介入,怀古之慨变得深沉而易于同某种现实价值取向接通。黍离之痛与思乡同中有异,又异中有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伦理义务观念与个体、家族的利益血肉相通,外力碰撞使之互相作用而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中国文人极为重视匡济天下、扶助众生的社会使命,黍离之痛特定情感指向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社会体现了人生的空间化,人生体现了社会的时间化,二者的连接点是主体内心的悲剧性情感。黍离之痛属社会悲剧,社会的陵谷遽变引发、加剧了个体的人生悲剧。黍离之痛正由于可以充当联结这两大悲剧的契机,有较广阔的现实含义和审美情感域。主题这一民族情感史、精神史流程表明,黍离之痛具有不单为“爱国主义”所包括的丰富思想意义与情感容量。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