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保护文化遗产 弘扬徽州文化 建设文化大市
作者姓名:倪玉平
摘    要:
一、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区域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

关 键 词:文化遗产保护  徽州文化  文化大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民族  文化多样性  可持续发展  精神价值  思维方式  民族文化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相似文献(共20条):
[1]、胡建斌.弘扬徽州文化 守护精神家园——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具体作法[J].徽州社会科学,2007(5):14-15.
[2]、张开南.加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J].徽州社会科学,2008(10):4-6.
[3]、程永宁.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ABC[J].徽州社会科学,2010(3):8-9.
[4]、李露儿.把文化资源大市建设成为文化产业大市[J].浙江社会科学,1999(4).
[5]、江建业.我市文化大市建设纪实[J].徽州社会科学,2007(3):51-54.
[6]、李宏鸣.要高度重视徽州文化的保护、承传、研究、弘扬[J].徽州社会科学,2007(4):6-7.
[7]、孟超,何跃.重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2):96-100.
[8]、菲元.魏心一谈徽州文化生态保护[J].徽州社会科学,2008(11):38-39.
[9]、史赛莲.市政协召开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研讨会[J].徽州社会科学,2008(8):22-22.
[10]、方利山.保护文化生态 重振文化徽州——贺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设立[J].徽州社会科学,2008(1):21-22.
[11]、方利山.发掘朱学精华 弘扬徽州“和”文化[J].徽州社会科学,2007(1):44-44.
[12]、欧远方.弘扬皖文化遗产[J].学术界,1996(1).
[13]、方睿,陈刚.基于空间活力视角的徽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J].学术界,2013(2).
[14]、每文.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前端论坛纪要[J].徽州社会科学,2010(3):60-61.
[15]、王永桂,赵士德,方兴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分析——以徽州目连戏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3):41-44.
[16]、利山.总理关注徽州文化生态整体保护[J].徽州社会科学,2008(1):22-22.
[17]、方利山.“徽州文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J].徽州社会科学,2004(4):54-54.
[18]、郑刚.徽州文化与当代法治建设[J].徽州社会科学,2008(4):15-26.
[19]、张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保护[J].青海社会科学,2007(1):33-36,41.
[20]、陈安生.徽州文化资源的保护现状和对策[J].徽州社会科学,2005(10):39-42.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