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纳博科夫《绝望》的后现代解读
引用本文:李萍.纳博科夫《绝望》的后现代解读[J].学术交流,2008(2):169-171.
作者姓名:李萍
摘    要:符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绝望>是具有双重解读快感或"套嵌结构"的文本,主人公赫尔曼面对菲利克斯时化陌生为熟悉的认同感,至少有两重意义:一是镜像的再现出了问题.二是二人偶遇的一瞬间,赫尔曼就生出复制自己的冲动.这是后现代社会增殖、膨胀文化形态的隐喻.<绝望>有意强化陈述主体,在主人公行动过程中,叙事主体以强烈的自我意识让读者时时关注叙述方式本身,使读者无法像阅读福尔摩斯或<罪与罚>等传统探案或心理小说那样专注于案情和人物.读者的期待视野一再被延迟,只在初读的好奇心获得满足后的重读时,其精妙不确定的含义才会无穷地浮出水面.<绝望>没有破坏句法层的规则,文本的双视套嵌结构也并未完全超越"封闭体"模式,没有打破人物、情节的连续性,只在语义层释放了意义的多元性,使其蔓延扩张.

关 键 词:纳博科夫  《绝望》  后现代  纳博科夫  扩张  蔓延  多元性  语义层  连续性  模式  封闭体  完全  规则  句法层  破坏  含义  不确定  好奇心  初读  延迟  期待视野  人物  案情
文章编号:1000-8284(2008)02-0169-03
修稿时间:2007年10月11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