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文献(共20条): |
[1]、 | 徐锦玲.《牡丹亭》蓝本综论[J].北方论丛,2004(4):38-40. |
[2]、 | 黄侯兴.《朝花夕拾》艺术特色初探[J].文史哲,1981(4). |
[3]、 | 王鸿应.《艺术概论》教学初探[J].阴山学刊,1992(4). |
[4]、 | 降边嘉措.《格萨尔》的结构艺术[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6(1). |
[5]、 | 关德富.《茶馆》的结构艺术[J].社会科学战线,1983(3). |
[6]、 | 《爱情岛》艺术魅力初探[J].延边大学东疆学刊 |
[7]、 | 吴志达.论《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J].江汉论坛,1980(3). |
[8]、 | 张海鸥.《牡丹亭》的双重文化题旨[J].殷都学刊,1993(1). |
[9]、 | 江兴祐.论《长生殿》对《牡丹亭》的借鉴[J].浙江社会科学,2003(4):161-164. |
[10]、 | 党月异.《牡丹亭》审美价值的多元化[J].齐鲁学刊,2003(2):107-109. |
[11]、 | 王学敏.试论《牡丹亭》的悲剧实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3):131-133. |
[12]、 | 张秀芬.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J].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
[13]、 | 薛伟.《日出》与《底层》结构艺术比较[J].江汉论坛,1999(8). |
[14]、 | 张新科.《左传》叙事文的艺术结构[J].人文杂志,2005(3):99-103. |
[15]、 | 杨小燕.从《牡丹亭》看汤显祖的哲学思想[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8):94-96. |
[16]、 | 王树海.《牡丹亭》和明代狂禅风潮[J].齐鲁学刊,1992(1). |
[17]、 | 黄德荣.《牡丹亭》中石道姑形象略辨[J].江西社会科学,1981(Z1). |
[18]、 | 鲍开恺.清代昆曲工尺谱中的《牡丹亭》[J].北方论丛,2016(5):31-36. |
[19]、 | 刘方政.说《牡丹亭》中的“情”[J].齐鲁学刊,2006(6):74-77. |
[20]、 | 张 淼.论《牡丹亭》对情的塑形[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2):99-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