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中庸新议
引用本文:张佩国,孟令美,刘立新.中庸新议[J].齐鲁学刊,1997(2).
作者姓名:张佩国  孟令美  刘立新
摘    要: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中庸就是调和折衷,表现于生活则是庸庸碌碌,它似乎是国民劣根性之一,"五四"时期遭到激烈批判。为什么自孔子以来中庸思想有广泛的影响呢?这恐怕与中国文化的内在结构与中国人的群体性格有关。为此,笔者联系中国文化运演的历史进程对中庸作一重新认识和考察。一、中庸的价值基础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的"仁爱"思想,其精妙处在于把外在的等级制度、历史传统,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从整顿人的社会性(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一般、最亲密的家庭关系入手,讲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并…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