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茅盾文学批评话语的历史生成——以新文学书评为视角
作者姓名:陈树萍  顾金春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文学书评资料整理与研究” 20BZW136
摘    要:1949年之前,茅盾的文学实践主要有三种方式,即编辑活动、小说创作和文学批评,其新文学史观的建构与批评话语的生成皆有赖于此。作为及时性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书评清晰展现了茅盾文学观的动态生成。以新文学书评为视角,可见在从“沈雁冰”渐变为“茅盾”的过程中,有三个问题相互牵连映照,共同形塑其生动的文学批评。一是身处新文学诞生期的沈雁冰基于《小说月报》编辑而产生的责任意识与书评之初试。“引导”与“初创”是这一时期的关键词。二是茅盾作为“文学者”的特别之处:由文学批评而至小说创作。在其文学批评成熟过程中,处女作《蚀》三部曲让他从被评者的角度充分领会批评话语的威力与其内在新生力量;钱杏邨对茅盾的批评经历了由书评至作家论的过程,其不断增强的阶级话语对茅盾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评与被评的双重视域转换中,茅盾的文学观念与创作都得到了淬炼。三是1927年之后的茅盾先后以《文学》与《文艺阵地》为主要阵地,在“为时而作”的时代情绪驱动中,为大量新作尤其是左翼文学作品积极作评,其书评既具有鲜明的审美风格又彰显了强烈的民族、阶级抗争意识。作为一代文学巨匠,茅盾以大量的在场性书评砥砺着左翼文学的成长。

关 键 词:茅盾  文学批评话语  历史生成  新文学书评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