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隐逸词在南宋遗民词中的新变
引用本文:丁楹,丁称生. 隐逸词在南宋遗民词中的新变[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33(4): 80-85
作者姓名:丁楹  丁称生
作者单位:1.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4
2. 江西于都三门中学,江西,于都,342302
摘    要:元初南宋遗民词人是一个颇具特色的群体,南宋遗民词中的隐逸词是宋亡后士大夫心理与境遇的反映。南宋遗民词人的心奥,南宋遗民词中隐逸词的新特点,是在宋末元初那一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其时的特有文化现象。

关 键 词:隐逸词  南宋遗民词  产生  特点  新变  价值
文章编号:1006-0448(2002)04-0080-06
修稿时间:2001-12-15

On the Survivors'''' Reclusive Lyrics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bstract:
Keywords:reclusive lyrics  the survivors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origin  characteristics  new change  value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相似文献(共19条):
[1]、丁称生,丁楹.论元初南宁遗民词中的隐逸词[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4):49-53.
[2]、丁楹.南宋遗民词审美特征探微[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23-28.
[3]、丁楹.南宋遗民词中的佛教文化意蕴再探[J].肇庆学院学报,2009,30(1):21-27.
[4]、丁楹.山水优游与南宋遗民词风貌[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5]、丁楹.山水优游与南宋遗民词风貌[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28(6):81-85.
[6]、丁楹.南宋遗民词审美特征再探[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9):70-75.
[7]、南宋遗民词空间书写及其意义[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8]、DING Ying.南宋遗民词中人格形象的建构[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9]、丁楹.南宋遗民词中人格形象的建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8,27(5):9-15.
[10]、岳珍.论南宋前期词学思想的新变[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1):50-52.
[11]、易蓉.宋代节序词抒情主题初探[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4):102-105.
[12]、黄敏,程箐.论宋代女性的文化心理与女性词[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4(4):86-91.
[13]、陈海娟.宋代元夕词探微[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23-25.
[14]、许兴宝.宋词构设夜意象的基本原因[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21(3):59-63.
[15]、赵维国.论《丽情集》与宋代丽情小说创作[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1):57-62.
[16]、张士伟.南宋时期宕昌茶马互市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
[17]、曹爱华.南宋“边角山水”画风成因浅说[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6):93-95.
[18]、汪超,刘敏.论南宋词人群的怀古情愫[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1):49-52.
[19]、成松柳,严可.略论孙光宪词对北宋词坛的影响[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3):87-94.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