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两种《大学》诠释,两种“四句教”
引用本文:傅锡洪.两种《大学》诠释,两种“四句教”[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6):39-49.
作者姓名:傅锡洪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广州 510275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礼教思想史(多卷本)”(项目号:20&ZD030)、贵州省202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重大课题“王阳明及其后学的礼学思想研究”(项目号:20GZGX08)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不少学者认为王阳明的《大学》诠释与其四句教存在对应关系。不过事实上这种对应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一对应关系。因为一方面他对《大学》有两种理解,这从他对“正心”的不同诠释中可以看出,另一方面四句教在他那里也有两种不同含义。他平时教人所用的四句教对应于以心之未发实体解释心的《大学》诠释,而天泉证道时确立的作为定本的四句教则对应于以心的完善状态解释心的《大学》诠释。这样的对应关系是不能调换的,因而是一一对应的关系。除此之外,定本四句教与《大学》诠释存在一个重要差别,即它承认无善无恶代表的正心工夫可以是天分极高者的工夫入路,而不仅仅是一般人达到道德境界以后的工夫。只有理解这样的一一对应关系以及差别,我们才能对阳明的《大学》诠释以及四句教获得全面、准确的理解。

关 键 词:《大学》  正心  心之本体  四句教  无善无恶
点击此处可从《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