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论丁玲、陈染小说的文化内涵
引用本文:陈千里. 论丁玲、陈染小说的文化内涵[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0(1): 70-75
作者姓名:陈千里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中文系 天津300071
摘    要:丁玲与陈染的创作 ,在各自所处的时代均具有所谓“摩登”的文化素质。这种素质主要体现在 :自我的强调与张扬 ,性爱的自由与彰显以及偏于“颓废”的美感特征。在小说叙事上 ,她们的创作都带有“反文化”色彩 :丁玲早期创作中男女主人公性别角色倒错的现象 ,已初步构成对传统社会性别格局的反讽 ;陈染的“黛二系列”则有着更为鲜明、强烈的文化颠覆色彩。她们作品中对女性同性恋的书写 ,同样具有反文化秩序的意味。与此同时 ,丁玲和陈染的同类创作在不同时代问世后所面临的不无相近之处的文化际遇 ,也从一个特定角度昭示着她们的创作在现实社会中的“另类”性质。女作家的创作所储存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值得深入探究

关 键 词:丁玲  陈染  文化内涵  审美特征  反文化色彩
文章编号:1001-4667(2002)01-0070-06
修稿时间:2001-07-08

Of Ding Ling's and Chen Ran's Novels: Cultural Intention
Chen Qianlia. Of Ding Ling's and Chen Ran's Novels: Cultural Intention[J]. Nankai Journal, 2002, 0(1): 70-75
Authors:Chen Qianlia
Abstract:
Keywords:Ding Ling  Chen Ran  Cultural Intention  Aesthetic Perception  Anti Cultural Color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相似文献(共19条):
[1]、姜子华,刘雨.女性自我、身体疾病及其文化内涵——论丁玲与萧红女性小说的表现差异[J].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9,26(1):69-72.
[2]、蔡美琴.论丁玲的早期小说创作[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
[3]、蔡美琴.论丁玲左联时期的小说创作[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
[4]、李磊.论陈染小说艺术中对常态的反叛[J].社会科学辑刊,2012(4):254-258.
[5]、陈金刚.丁玲早期小说女性形象系列论[J].江海学刊,2009(4).
[6]、马圣霞.陈染女性主义小说个案解读[J].琼州学院学报,2001,8(1).
[7]、陈巧云.陈染小说的一种解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1).
[8]、李春梅.从反叛到回归--论丁玲女性人物形象嬗变的文化内涵[J].贵州社会科学,2004(2).
[9]、张丽丽.论丁玲与萧红小说的不同思想风貌[J].齐鲁学刊,2010(5).
[10]、张小平.论郁达夫小说“零余者”的文化内涵[J].兰州学刊,2006(12):168-170.
[11]、吴宁宁.蓝色舞者的孤独飞翔——陈染小说创作中的生命“残缺”意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2(6):70-73.
[12]、解洪祥.晚年丁玲反思的缺失与障碍[J].文史哲,2005(1):110-116.
[13]、严小红.丁玲早期作品的女性意识和反文化色彩[J].阴山学刊,2006,19(3):41-45.
[14]、钟希明.认同焦虑与疾病的空间隐喻——以丁玲《在医院中》为例[J].东南学术,2007(4):140-146.
[15]、张虞.在解放区文学的视界里——论丁玲40年代的创作[J].北方论丛,2007(1):40-43.
[16]、卢婧.多丽丝·莱辛的文化身份与小说创作[J].南京社会科学,2010(5).
[17]、张川平.贾平凹小说的结构迁衍及其意象世界[J].河北学刊,2001,21(3):64-67.
[18]、袁靖华.论丁玲文化心理的自塑与嬗变[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1,1(3):56-60.
[19]、郝明工.陪都文学的书写意向与文化蕴涵[J].重庆社会科学,2013(1):110-115.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